摘要:“99%的AI公司会在泡沫破裂时面临倒闭风险,仅有1%的公司能够存活。” 李彦宏的这句预言,如今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尤其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更加剧了这场本就近乎肉身赤博的AI生死战。面对强敌DeepSeek带来的开源冲击和市场挤压,曾被视为国产AI“希
“99%的AI公司会在泡沫破裂时面临倒闭风险,仅有1%的公司能够存活。” 李彦宏的这句预言,如今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尤其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更加剧了这场本就近乎肉身赤博的AI生死战。面对强敌DeepSeek带来的开源冲击和市场挤压,曾被视为国产AI“希望之光”的六小虎们,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对策,反而集体陷入生存危机。这场AI之战还会有悬念吗?
01
DeepSeek后时代,“六小虎”集体求生
风光一时的“六小虎”,曾个个志向远大,怀揣改变世界AI格局的雄心和抱负,但随着DeepSeek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今似乎已豪情不再,而是纷纷把战略目标从“过得好”下调为“活下去”。
百川智能已有多名高管、联合创始人离职,公司进一步将资源集中到医疗垂直领域。虽然已在医疗场景中开发出针对病例分析和诊断辅助的模型,但医疗市场的碎片化需求和高昂研发成本,依然让其商业化前景充满挑战。
月之暗面(Kimi)则在C端市场遭遇重创。作为一款主打对话体验的通用大模型,面对DeepSeek免费开源模式的冲击,Kimi的用户增长已急速放缓,其产品投放预算也被迫大幅收缩。
MiniMax选择继续深耕多模态方向,希望通过差异化突出重围。虽然MiniMax已在短视频生成和虚拟主播场景中取得一些进展。但多模态技术研发成本高企、市场验证周期长的特点,同样会让MiniMax的未来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在DeepSeek的冲击下,智谱AI选择加速拓展ToB市场。虽然智谱凭借GLM系列模型,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但在巨头林立的ToB市场,单纯依靠资本输血和低价项目勉强续命,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
零一万物也在ToB方向上发力。这家由李开复创办的公司,已于2024年底停止预训练大型语言模型,基础大模型训练也已经移交给阿里巴巴,转型DeepSeek“外包服务商”,成为行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阶跃星辰则是尝试与吉利汽车深度绑定,试图在 "AI + 车" 领域开辟新战场,并开源了Step-Video-T2V文生视频模型和Step-Audio语音模型,试图以技术差异化突围,但仍难以摆脱算力成本飙升、资金压力巨大的困境。
“六小虎”的调整虽各有侧重,但核心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逃离DeepSeek”,找到一条能有喘息之机的路。但哪条路是对的,他们也只能在探索中找答案。
02
“开源”又“免费”,大模型不再是好生意
DeepSeek的杀伤力,源于它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开源、免费、API收费。这种打法不仅在技术圈掀起波澜,更直接掐住了“六小虎”的命脉,让他们在大模型商业化方面的“憧憬”,变得更加黯淡和难以实现。
1、DeepSeek之下,寸草不生
DeepSeek之所以在六小虎眼中“恐怖如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核心模型开源+C端用户免费使用+B端低价API”的组合策略。正是凭借这套组合拳,DeepSeek不仅疯狂吸引用户,创下“7天用户破亿”的神话外,更是高调官宣自己的成本利润率达到惊人的545%。
这也就意味着,DeepSeek能以极低的成本提供服务,同时又能在API收费中实现高额回报。对DeepSeek来说,这是堪称完美的商业“闭环”,但对六小虎们而言,这是妥妥砸他们饭碗。某种程度来说,DeepSeek的这种模式彻底堵死了“六小虎”向C端收费的路。
以月之暗面为例,Kimi曾尝试通过订阅制和增值服务盈利,但DeepSeek的免费模式让其用户流失严重。公开数据显示,Kimi的日活跃用户在DeepSeek上线后出现明显下滑,C端收入几乎停滞。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智谱、百川、等其他小虎身上,它们的C端业务在DeepSeek的冲击下迅速萎缩,月活增速骤降,与DeepSeek差距扩大至4000万左右。
DeepSeek 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革命。它通过开源、免费和低成本 API 服务等市场策略,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左手技术右手价格, DeepSeek之下,寸草难生,而这也正是六小虎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2、大模型toB商业化,已是红海
失去C端后,“六小虎”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ToB市场。遗憾的是,这个市场也早已是一片红海。
阿里、字节、腾讯、华为等巨头凭借资金、技术和生态优势,早已悄悄占据主导地位。新入局的创业公司要想分一杯羹,不仅要面对巨头的竞争,还要应对企业预算普遍缩减的悲催现实。有时候为了拿到订单,增强产品背书,不得不通过“赔本赚吆喝”的方式,去博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
以百川智能为例,为了能拿到与医院合作的AI项目,让自己更好的打上“AI医疗”的标签,即使面临订单价格过低、难以覆盖成本的困境,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亏钱上。智谱AI、零一万物、阶跃星辰等,也大都和百川同病相怜,要么企业客户订单虽然有所增长,但收入规模远不足以覆盖高昂的研发成本,要么因市场开拓缓慢,根本还没在ToB领域站稳脚跟。
03
用“终局思维”看“六小虎”生死战
这场大模型之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资源、战略和耐力的综合较量。从“终局思维”出发,业内大佬们已经给出了清晰的预判 :大模型终局必呈三足鼎立之势。
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曾公开表示,国内基础大模型的未来,只会剩下三家:阿里、字节和DeepSeek,其中以DeepSeek势头最猛。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阿里凭借云计算和资金实力屹立不摇,字节依托流量和生态优势继续领先,DeepSeek则以开源模式和性价比迅速崛起。投资人朱啸虎的判断更为直白,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目前市场没必要再去关注“AI六小虎”了,创业公司做底层模型已经毫无意义,大模型的竞争已经进入“赢家通吃”的阶段。
DeepSeek的快速扩张很好的印证了大佬们的观点。据公开信息显示,DeepSeek的API服务已覆盖多个行业,客户包括中小企业和大型机构,一些原本与“六小虎”合作的客户也开始转向DeepSeek。而它的本地化部署方案,同样让已经水深火热的六小虎雪上加霜:截至 2025 年 2 月,深圳、广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政务云已全面接入 DeepSeek-R1,直接导致“友商”政务解决方案的订单量同比大幅下降。
如果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旦形成,也将意味着以“六小虎”为代表的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会被彻底挤压,甚至全军覆没,不可谓不残酷。
04
“六小虎”的出路,在哪里?
在DeepSeek的步步紧逼下,留给“六小虎”的选择,已经越来越有限。形势比人强,它们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生命出口。K哥认为,以下三条路或许是他们最理想、也最有可能化为现实的归宿。
1、卖给巨头
对于创始人而言,将公司以合理的收购价格卖给巨头,是当前现实下最有利的选择。就像当年 DeepMind 被谷歌收入囊中,这种方式既能让创始人套现离场,也能给股东回报,同时还能让积累的技术融入更大平台,更好的为人类造福。某个角度来看,也算是对过去努力的一种交代。
2、做垂直模型
聚焦垂直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是另一条可行路径。比如,MiniMax已在语音和视频生成上取得不错的进展,如果能继续深耕多模态应用,或许能开辟新市场,迎来新转机。百川智能的医疗模型、月之暗面的长文本处理技术,都是如此,坚持下去,做到极致,都有望在细分场景中找到突破口。前提是你得能活下去,能熬得过至暗时刻。
3、成为下一个DeepSeek
最激进的一条路,也许就是放手一搏、死磕基础模型之路,全力以赴复制DeepSeek的成功,然后用“DeepSeek”打败DeepSeek。当然,这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精准的市场洞察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面对DeepSeek诸多很难撼动的先发优势。若要成为DeepSeek、超越DeepSeek,这条路会有多难走,不用想也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无论选择哪条路,“六小虎”们都应看清一个事实,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当 DeepSeek像一条充满活力的 "鲶鱼" 横空出世,搅动AI一池春水时,"六小虎" 们命运的齿轮也许就开始了新的转动,今天的局面就已经注定会或早或晚的出现。
但这场洗牌带来的,不仅仅是“追杀”和淘汰,更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度和商业利他性的再认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坚持创新,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唯有利他精神可以一直赢得用户的青睐。当然,不管终局如何,“六小虎”们也都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技术英雄,他们曾在一片荒芜中,勇敢且孤独地探索、前行过,致敬!
来源:技术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