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清晨,阳光洒在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江边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上,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精神饱满地开启了一天的劳动。这看似平凡的场景,正是农村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生动写照。
4月7日清晨,阳光洒在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江边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上,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精神饱满地开启了一天的劳动。这看似平凡的场景,正是农村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江边小学以“体验劳动乐趣,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套具有农村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根植学生心田,走出了一条充满乡土气息的劳动教育之路。
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在土地里播撒希望
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江边小学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校园周边开辟出劳动实践基地,将其划分为玉米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红薯种植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每个班级都分配到一块专属“责任田”,从土地翻耕、播种育苗,到浇水施肥、除草等,学生们全程参与一系列农事活动。
在玉米种植区,六年级的学生们正熟练地种植玉米。学生唐俊杰兴奋地说:“以前我只在家里跟着父母种过玉米,没有真正体验整个种植过程,通过这次劳动,我知道了它怎么从一颗种子变成‘玉米棒’,太神奇了!”
这种沉浸式的劳动体验,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开展多元劳动课程 在实践中启迪智慧
为了让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全面,江边小学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除了传统的种植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手工制作、烹饪等课程,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在手工制作课堂上,老师王美琴和王徐梅指导学生们利用铁丝、彩纸等农村常见的材料,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六年级学生浦住琴看着自己制作的花朵,自豪地说:“这些材料在农村随处可见,通过我们的双手,它们变成了漂亮的作品,我特别有成就感。”在烹饪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做简单的农家菜,不仅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传承了家乡的饮食文化。
学生展示水果拼盘。
这些多元的劳动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家校社协同共育 在合作中凝聚力量
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江边小学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鼓励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同时,学校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技能竞赛,该校四年级学生在威宁自治县劳动技能竞赛中,荣获全县中年级组“水果拼盘”二等奖。
学生家长董八现说:“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后,孩子变得更懂事了,回家不仅主动帮忙做家务,还懂得珍惜粮食。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对学校的劳动教育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更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江边小学负责人表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劳动教育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永霞
通讯员 李洪沧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峰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