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大力推动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精准高效的要素保障。地方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行动,推进联动审批,同时健全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即日起,将刊发部分省份和
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大力推动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精准高效的要素保障。地方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行动,推进联动审批,同时健全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即日起,将刊发部分省份和地市经验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
聚焦“六统一” 融合全流程
江苏省宿迁市创新探索用地用林合并审批
为扎实推进“多审合一”改革,切实解决用地用林审批工作中“底图不一、多头调查、多头审批、多头执法”等问题,宿迁市深入研究、先行探索,聚焦用地用林合并审批“六统一”(统一调查、统一底图、统一规划、统一执法、统一管制、统一编码)工作机制,持续推进 “测、调、规、批、供、用、补、查、登”全流程融合。今年1月22日,宿迁市沭阳益同木业、泗阳中辰生物、宿城升压站等重大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取得用地批复及林地审核同意书,成为江苏省全面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以来首批获批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提供了实践样板。按照“只跑一次”、“一个口进出”,全面推进“一并受理、一次告知、同步审查”,审批时长较之前压缩40%,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质效显著提升。
坚持统一调查,实现“一调多用”。依托全省率先建成的市级调查监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构建全市统一的地籍调查工作机制,实现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用地审批、土地供应、规划许可、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等多个阶段“一套数据”摸清资源家底,涉及用地用林报批地块,由一支队伍统一开展现场勘界调查,为统一底图做好基础踏勘,实现调查监测数据横向联通、纵向贯通。
坚持统一底图,实现“一图共管”。坚持国土空间唯一性和地类唯一性,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关于以第三次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规范林地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53号文)文件要求,以“三调”成果为底板,明确耕地、林地管理边界,并以此开展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在用地用林联动合并审批工作中,统筹“三调”底图及林保规划,结合现场统一调查情况,综合考虑地类来源,科学合理认定地类,有效推动解决耕地、林地交叉重叠以及同一地块“双占补”等问题。
坚持统一规划,实现“一规总揽”。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引领统揽作用,分类推进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实现耕地、林地、湿地等科学合理布局,综合平衡资源要素配置,解决一个空间上的矛盾冲突,形成各方认可的“一套数”“一本账”。特别是,做好林保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在新一轮公益林优化落界过程中,优化剔除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地块,补划重要生态区位地块,进一步完善了“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体系。
坚持统一执法,实现“一体监管”。构建“大执法”工作格局(前端保障、中端监管、后端查改、终端闭环),改变分散执法、多头查处现状。将过去土地、林地、测绘、矿产和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由不同处室分头立案、查处和执法,调整为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执法监督处统一负责,做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各类违法查处材料统一扎口。将土地、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等各类卫片监测、巡查及核查工作调整为由宿迁市自然资源监管保障中心负责,实现多类图斑统一外业巡查、核查。
坚持统一管制,实现“一事统办”。立足《江苏省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工作方案》 “七个一”工作要求(一张底图规范管理、一次查验现场踏勘、一并公告用地用林、一套材料统一使用、一个窗口统一受理、一个系统并联审批、一个部门统一下发),寻求突破创新,进一步推动用地用林审批业务融合。改革原用地、用林分别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处、森林资源管理处分头审查模式,将农转用、林地许可涉及审核审批,调整为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处统一负责,实现“一个口进出”;将其中林地地类认定和土地地类认定调整为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查监测处统一审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庄规划、林保规划等规划符合性审查调整为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处统一审查,土地报批规费、森林植被恢复费调整为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务处统一审核征缴,全流程做好用地用林融合审批机制优化整合。推动用地用林融合论证,改变过去用地、用林多头论证方式,将归属市级权限的用地、用林准入论证事项归整合并,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处牵头组织一次论证,实现准入论证“同类合并”、“一件事一次办”。
坚持统一编码,实现“一码通管”。充分利用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可溯源特点,将一码贯穿用地用林联动合并审批流程,并通过空间位置叠加建立宗地一码与详规地块编码的关联关系,推动自然资源各类数据相互关联。同时,与发改、税务、行政审批等事项进行数据、业务交互,实现“测、调、规、批、供、用、补、查、登”等各类业务相互融合,健全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管理体系,构建了“一码通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业务融合、部门融合和省市县融合,提高了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效率和水平。
案例分析
泗阳县中辰生物项目为2025年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从发布拟征收土地公告到获取用地用林批准文件仅用65天,提前2个月保障项目开工建设。
2024年11月18日,泗阳县人民政府发布拟征收土地公告,同时开展土地勘测定界、用林现场核查,出具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和使用林地现状调查表,按53号文要求统一认定现状数据,做到“一张底图”规范管理、“一次查验”现场踏勘。
2024年12月11日,泗阳县人民政府同时发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使用林地公示,告知地块的土地(林地)面积、权属、补偿标准等,做到 “一并公告”,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期间,泗阳县局将县政府用地请示、一方案三信息、林地现状调查表、异地植被恢复方案等用地、用林组卷材料统筹梳理、精简重复,形成用地用林合并审批“一套材料”。
2025年1月21日,泗阳县人民政府将项目用地用林申请材料整合上报江苏省用途管制一体化审批系统平台审查,报件受理后,统一推送至江苏省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用地、用林审批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实现“一个窗口”统一受理、“一个系统”并联审批。
2025年1月22日,“一套材料”经相关处室、市直部门联合审查及市政府审批后,由我局统一出具林地审核同意书、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实现了“一个部门”统一下发。
回顾项目保障过程,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对每个关键节点都有所提质增效。
统一公告勘界,提高组卷质效。改革前,选址确定后,土地勘测定界、林地现状调查由不同单位分别开展,征地和用林公告也分别张贴,基层同志需要反复跑腿、费时费力。改革后,土地、林地现场查验一次开展、法定公告一并张贴,极大提高组卷前期工作质效。
统一受理申请,精简报批材料。改革前,用地单位需先后向用地、用林审批部门提供用地报批申请材料和使用林地申请材料,共需提交2套材料(共40余个附件)。改革后,精简了建设项目用地用林材料清单,只需向自然资源和规划1个部门提交1套材料(共26个附件)。
统一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改革前,批次用地按照“先地后林”、单独选址按照“先林后地”模式,用地用林审批串联推进、信息系统各自运转,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改革后,依托江苏省用途管制一体化审批系统,自动搭接智慧林业系统,申报材料同步录入、同时审查、统一上报,各部门在线联审联批,统一补正告知,用林用地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流转。
本文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