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海顿的四季”戴维・霍斯与清唱剧音乐会于北京音乐厅上演。早期键盘乐器演奏家曾佳莉以早期槌击钢琴奏响动人音符,其音色宛如珠玉落盘,清脆悦耳。当晚使用的早期槌击钢琴(Fortepiano),作为现代钢琴的前身,在演奏风格与音色塑造上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
文 | 谷宇飞
3月29日,“海顿的四季”戴维・霍斯与清唱剧音乐会于北京音乐厅上演。早期键盘乐器演奏家曾佳莉以早期槌击钢琴奏响动人音符,其音色宛如珠玉落盘,清脆悦耳。当晚使用的早期槌击钢琴(Fortepiano),作为现代钢琴的前身,在演奏风格与音色塑造上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诸如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伟大作曲家,都曾为这一乐器谱写过动人旋律。
本场音乐会中,曾佳莉所使用的乐器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借,这也是该乐器自购入后首次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公众亮相演出。此乐器为全木质结构,拥有五个半八度,部分琴腿悬空设计,旨在为琴身带来更为出色的共鸣效果。乐评人钱玉洁评价曾佳莉当晚演奏的海顿作品:“乐句的连断处理轻盈灵动,音色软糯细腻,与乐队配合默契,共同勾勒出山峦般连绵起伏的声部形态,交织出神圣与宗教意味相融的音乐线条。”
谈及自己钟爱的这件乐器,曾佳莉如数家珍。在她看来,早期槌击钢琴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恰似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现代钢琴如同成熟稳重的成年人,而早期槌击钢琴则处于充满活力与探索的青少年阶段。其声音纯粹、清晰,仿佛能引领人们穿越历史,回溯往昔音乐岁月。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既演奏现代钢琴又演奏早期键盘乐器的演奏家,曾佳莉与早期键盘乐器的缘分,始于年少求学时。当时,她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钢琴教育家陈比纲。课余时光,她常与同学们相聚在老师家中聆听唱片。陈比纲对风格的要求尤其严格,从他的讲解中曾佳莉了解到,正是当时不同的键盘乐器与语言、社会环境等因素,造就了作曲家迥异的创作风格。这让她意识到传统乐器与现代钢琴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在她心中悄然种下了求知的种子。本科毕业后,她远赴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深造,师从德国钢琴家、室内乐演奏家葛里特・茨特巴(Gerrit Zitterbart)。茨特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还是早期槌击钢琴演奏家与收藏家。在德国攻读钢琴演奏学位时,受老师音乐兴趣的熏陶,她亲耳听到早期槌击钢琴音乐会,被其独特的迷人音色深深吸引,于是在取得钢琴演奏学位之后,又继续攻读早期槌击钢琴演奏学位。2007年,她带着两个演奏硕士学位回到国内,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这一坚守便是18年。
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楼的1028琴房,是曾佳莉多年来固定的教学与练琴之所,里面摆放着两台造型优雅的早期槌击钢琴。每周,她在这里为学生们悉心指导早期键盘乐必修课程,同时对乐器进行精心保养。琴房常年开启加湿器,只为给木质琴身提供适宜湿度环境;每位学生前来练琴,她都会亲自管理琴房使用时长,足见她对乐器的珍视与用心。
身为该学科的专任教师,曾佳莉秉持以实践为主,兼重理论普及与音乐风格讲解的教学方法。她将这门课程视作一扇为学生打开多元音乐视野的窗口,期望学生借此了解钢琴发展的深厚历史渊源。“我希望学生们能从早期槌击钢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基于此,课堂上,她不仅会为学生详细讲解早期键盘乐的发展脉络,还常常打开琴盖,让学生实地观察乐器内部构造,了解早期乐器的发声原理。她鼓励学生选择熟悉的乐曲在这相对陌生的乐器上演奏,亲身感受现代钢琴与早期槌击钢琴在演奏技巧上的差异。教学中,她通过讲解C.P.E巴赫的著作与J.C.巴赫的作品,帮助学生梳理古典主义时期演奏法的规则和发展脉络,常备曲目更是涵盖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维也纳三杰的作品;通过这些熟悉旋律,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触键方式、踏板使用感觉,进而深入到对艺术处理的多元表达,注重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乐器演变对演奏的影响。
该课程除了作为钢琴系学生的必修课,还吸引了作曲系、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及艺术管理系的众多学生前来学习,许多学生课后反馈,原本对作曲家创作思路一知半解,在演奏过历史乐器后,对作曲家的创作思维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对演奏法的掌握也不再停留于表面。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曾佳莉收获满满硕果。听闻自己曾教导的学生在国外进修时也选择将早期键盘演奏作为专业方向,她深感欣慰:“就像自己为他人播下了一颗热爱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终于开花结果。”
日常教学之外,近年来曾佳莉还专注于个人科研工作,为早期键盘乐理论知识的普及贡献力量。在“紫禁城・古乐季”期间,她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早期键盘乐普及专场讲座,面向北京市民科普羽管键琴等乐器知识。在她眼中,早期槌击钢琴宛如一颗璀璨珍珠,光芒时隐时现,却始终无法被忽视。“在乐队合奏中,它虽不主导旋律,却能为合奏增添独特韵味,引发艺术性的共鸣。”或许,这正是她痴迷于这件乐器的原因所在。
最近,她正积极筹划专题教材《早期槌击钢琴历史变革与演奏教学》的出版,目前已临近付梓。这部教材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致力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演奏紧密结合,让他们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琴键上的音乐史,理解不同演奏法的要求以及作曲家的和声运用,从而灵活调整演奏技巧,实现正确的风格表达。书中内容丰富,涵盖早期槌击钢琴历史介绍、教学演奏要点及相关细则,旨在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掌握通过正确技巧和姿势达成预期演奏效果的方法。
谈及编写这部教材的初衷,她分享道:“音乐本应是多元的,不应局限于单一乐器或演奏方式。我期望借这本教材,鼓励学生探寻个人独特的音乐表达,同时尊重并欣赏不同音乐形式的魅力,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与审美标准。”
回顾多年的音乐之路,她感慨如今国内对于早期键盘乐,特别是早期槌击钢琴的认知,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转变突出体现在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普及程度的大幅提升上,而中国音乐学院便是国内较早一批开设早期音乐课程的专业院校,早期槌击钢琴课程的开设更是在国内音乐院校中实现零的突破。
此次,与中国交响乐团的众多优秀演奏家同台演出,让听众有机会现场了解早期槌击钢琴,欣赏到它独特的声音,她表示,今后将加强与其他乐器、学科的合作,让听众发现其在舞台上更多的可能性。“国内的早期键盘乐在这十几年来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各个音乐院校陆续开始购置乐器、开设课程,越来越多的演奏家也开始加入早期键盘乐器演奏的队伍。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与其他音乐院校、演奏家展开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共同致力于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