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文明乡风=?看乡亲们的生活如何被温柔点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5:14 2

摘要: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有一座以百年夯土技艺闻名的中国传统村落——铁炉村。如今的铁炉村,清幽古朴的村庄里“科技范儿”处处皆是,数字元素正深度融入乡村生活场景。村民可以在铁炉书院的数字阅览室畅享电子阅读,可以通过智能康养设备关注家中老人健康,还可以通过“数字铁炉”

当数字浪潮漫过阡陌纵横的土地

与文明乡风碰撞

会给村民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各地在探索数字化赋能文明乡风建设

的过程中有哪些好做法?

还面临哪些挑战?

如何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

创新内容和载体

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近日

记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走访调查

“乡村+智慧”

村民生活迭代升级

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有一座以百年夯土技艺闻名的中国传统村落——铁炉村。如今的铁炉村,清幽古朴的村庄里“科技范儿”处处皆是,数字元素正深度融入乡村生活场景。村民可以在铁炉书院的数字阅览室畅享电子阅读,可以通过智能康养设备关注家中老人健康,还可以通过“数字铁炉”平台一键了解招工信息、生活缴费、领取惠民补贴……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铁炉书院。漆世平 摄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铁炉书院内景。漆世平 摄

“我们积极探索实施乡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助力文明乡风建设提质增效。”铁炉村党总支副书记郭军以铁炉书院举例,书院作为游仙区图书馆分馆之一,不仅建起了“数字阅览室”,还配备了自助借还一体机、听书器、水墨屏等智能化阅览设备。“目前,全村2700多位村民已录入书院系统成为会员,通过人脸识别可借书,一体机扫描二维码还书。”郭军说道。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铁炉书院数字借还一体机。漆世平 摄

铁炉村3组村民王成田是一名阅读爱好者,闲暇之时,走进书院,捧一本图书,泡一杯清茗,看一个故事,这便是他的书香生活。“书的种类齐全,智能化阅览设备操作简便,城里的游客都羡慕我们有这么‘时髦’的图书馆。”王成田笑着说道。

从铁炉村一路向东南行,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村民蔡健炜是一名党员志愿者,自从村里推出“两分制”(即工分制、志愿积分制),上线了“冈南智慧通”小程序,他便会时不时拿出手机,打开小程序,看看积分活动开展信息,查看自己的积分分值。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冈南智慧通”平台页面。冈南村村委供图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积分商铺兑换点。冈南村村委供图

“小程序上发布的积分活动,要靠抢,一会儿报名就满了。”蔡健炜说,他经常参与乡村建设、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积分活动,活动结束后登录小程序,根据积分类型点选积分“申领”,填写相关说明并上传图片,待后台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便能获得积分。“凭积分可以在‘冈南智慧通’小程序上的积分超市兑换商品和服务,去年我就用1250分兑换了1台电视机。”蔡健炜说,有了积分制,他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更高了。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村民用积分兑换电视机。冈南村村委供图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村民用积分兑换商品。冈南村村委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冈南村还在村内主要路段安装了十多只AI摄像头,当识别到村民有不文明行为时,便会自动播放“您的车辆已违停,请及时驶离”“请佩戴好头盔”等文明提示语,提醒村民文明出行。“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冈南村党委委员蔡权盛表示。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积分商铺兑换点。冈南村村委供图

清晨的薄雾中,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穆村二村所在的穆村古镇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通过扫码进入乡村一码游平台,便将古镇内所有的景点都一览无余,古镇的人文历史、特色美食、非遗,平台上都有非常明确的标注。2022年,二村抢抓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机遇,打造了数字乡村平台,落地乡村一码游、平安乡村等数字应用,并深度挖掘古镇历史文化,打造了“穆村古镇数字村史馆”。村史馆内安装有一台高频电视机,一台电子翻书机,并设立“隰城封侯,汉代始兴”“传统村落,古韵遗风”等九个板块,以文字、图片、文物等多种形式,还原历史记忆,留住美丽乡愁。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穆村古镇数字村史馆。柳林县文明办供图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穆村古镇数字村史馆展陈。柳林县文明办供图

“村史馆内的一块块展板,一件件老物件,都是我们生活的记忆和传承。”二村老党员贾永衷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和村民来到村史馆,或站在高频电视机前认真观看村庄发展历史,或点击电子翻书机了解馆内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或拉着孩童的手站在锈迹斑斑的展品前,给孩子细细讲述那悠远且浓郁的乡愁记忆。

当古老乡村邂逅数字文明,不仅有乡村“数字阅览室”氤氲书香,积分线上兑换日常所需,数字村史馆留住浓浓乡愁,还有田地里的耕种管收“一键操作”,政务服务“网上办”、农特产品“线上卖”……数字乡村建设正悄然融入农村百姓的生产生活,不断书写着中国乡村的文明故事。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穆村古镇数字村史馆展陈。柳林县文明办供图

“数字+文明”

乡村的探索与挑战

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到2024年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我国构建起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四梁八柱,一座座村庄因数字技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新引擎。

当然,数字技术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也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各地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乡村+文明乡风”实践模式,进一步激发了文明乡风建设新动能。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以数字化赋能全民阅读、移风易俗、乡村治理等,不仅建起了游仙区“数字阅览室”,还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直播大讲堂,开展文明实践大喇叭活动,并邀请大“V”、文化能人通过音、视频直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端对端、点对点宣传宣讲移风易俗内容。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在创新实施婚俗改革系统工程的过程中,建成“曹县新风智联”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乡镇彩礼数据,自动触发超标预警,同时开发“新风惠民”小程序,为新人智能匹配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乡村振兴政策。

当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广西推动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工程,开发广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信息平台,收录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传统村落信息。

从整体上看,当前的数字化赋能文明乡风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技术在文明乡风建设的具体情境中依然面临实践困境和挑战。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农文旅规划师潘宇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乡村“云、网、端”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在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较为薄弱,有的偏远乡村甚至存在信号极弱的现象,直接导致数字技术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

“乡村数字化进程还面临‘银发鸿沟’的现实挑战。”蔡权盛提到,如今的乡村,老年人居多,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缺乏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乡村数字人才匮乏,不少年长的村级干部表示“不会使用村级数字平台”,另外,数字产品设计脱离农村实际,使用效率不高,这些都不利于数字技术在文明乡风建设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数字+创新”

构筑文明乡风新高度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精神肌理,那么,在数字文明的崭新“跑道”上,应如何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内容和载体,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加码村民美好生活?

“数字化赋能文明乡风建设,人是核心,既要服务好群众,也要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绵阳市游仙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李健表示,要进一步优化数字化平台,以联系服务群众为核心,确保各平台有用、好用、管用;进一步加强活动牵引,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各类文明乡风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全民通讯员”,面向全社会征集“随手拍”优秀作品,让全民挖掘、讲好文明乡风故事,传递文明乡风好声音,把文明乡风变成可触摸的“流量密码”。李健同时提到,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加大网络优质内容供给,以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润泽农村群众心灵,引导广大村民文明生活,健康生活。

潘宇认为,应加大对农村数字技术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施,持续推进农村地区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并逐步加大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垃圾分类设施等投入,为文明乡风建设加“智”。“文明乡风建设也离不开数字人才的支撑。”潘宇强调,要重视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鼓励数字人才返乡入乡,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本土人才的数字技能培训,培育一批具有数字思维,熟谙文明乡风建设的人才队伍。

“数字乡村建设既要跑出加速度,也要守住乡村温度。”蔡权盛希望,加强村民数字素养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老年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同时,他建议研发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数字产品,并开发“适老化”界面,推广方言语音交互系统,让老人也能跨越“数字鸿沟”,逐渐跟上时代脚步。

“要加强乡村优秀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中国好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贾博涛在受访时表示,各地应重视将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通过高清摄影、3D建模等,实现乡村优秀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他以华山戏法举例,要通过数字化赋能,完整记录华山戏法的表演细节、道具制作工艺等,留存珍贵资料。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线上直播,开发互动性数字游戏、虚拟现实体验项目等,让更多观众认识华山戏法,从而促进其保护传承。

- End -

▌来源 | 精神文明报(2025年4月10日 A1版)

▌编辑 | 向真

▌审核 | 秦丽 陈晓芸 杨均

来源:文明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