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现在,个别干部为了显绩,挖空心思拍摄“标准镜头”,对着手机反复演练,比拍戏还累;有的地方为了留痕,大事小事都要拍视频,陷入不比服务比镜头的怪圈;有些单位为了争面子,你拍我拍大家拍,决不能输在“起跑线”……凡此种种,皆为形式主义在数字时代借视频手段的翻新变种
凡事有度,
过犹不及。
你看现在,个别干部为了显绩,挖空心思拍摄“标准镜头”,对着手机反复演练,比拍戏还累;有的地方为了留痕,大事小事都要拍视频,陷入不比服务比镜头的怪圈;有些单位为了争面子,你拍我拍大家拍,决不能输在“起跑线”……凡此种种,皆为形式主义在数字时代借视频手段的翻新变种,既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更消解基层治理的实效。
视频形式主义当止,实干为民之风当兴!
视频形式主义本质上是“文山”的数字化变种。毋庸置疑,数字时代,网络素养固然重要。拍视频展示成绩、推动发展本无可厚非。然而,无论工作有无需求、有用无用、适不适合都要拍视频,甚至为达到“画面精美、特效精良”的标准,一些单位将视频制作外包,变相增加了基层负担。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形式化正在挤压基层干部的实干时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云南某单位一年内开展13场节庆表彰活动,半数与业务无关,却要求基层耗费大量精力制作展示视频,最终因形式主义问题被通报。这种“为拍而拍”的怪象,本质是形式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改头换面”——过去靠材料、靠文件堆砌政绩,如今靠镜头、靠流量粉饰成效。
视频形式主义的根源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部分干部将“流量即实绩”奉为圭臬,将点赞数、粉丝量等同于治理效能,在镜头前搭建“数字政绩秀场”,把轰轰烈烈的视频“外衣”当作实实在在的工作“内核”。忘记了群众的笑脸才是最生动的“镜头”;忘记了问题的解决才是最吸睛的“爆款”;忘记了百姓的口碑才是最厚重的“奖杯”。其本质是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割裂,用“屏幕上的掌声”掩盖“现实中的呼声”,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暴露出视频价值取向的严重偏差。
视频形式主义破局在于重塑视频的价值坐标系。防止视频形式主义成为新的“数字文山”,必须在机制、考核与技术等方面着手:
一是把好“需求关”。基层治理的镜头应该更多地对准民生需求,而不是流量指标的数字游戏;与其耗费人力物力拍摄政绩工程的精细画面,不如让视频成为解决问题的推手——将镜头对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对准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二是从“控增量”转变为“提质效”。据《黑龙江日报》报道,该省驻村第一书记徐小豪穿着行政夹克在直播间跳舞助农,一小时点赞超百万。毫无疑问,一条直拍的“助农直播”可能比上百条摆拍的视频更有传播力,一段记录政策落地难点的“问题曝光”视频往往比满分特效更能赢得信任;三是考核纠偏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一方面建立“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多维考核体系,破除“唯数据论”的政绩迷思。另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减法增效”——如湖北搭建的“基层影像共享库”,通过数据共享避免重复拍摄,让基层干部从“素材搬运工”回归“群众服务员”。让视频褪去“滤镜”,绝非否定技术创新,而是呼唤价值回归。毕竟,千万点赞抵不过解决一个实际困难,再华丽的镜头语言也取代不了群众真实的笑容。
编辑:林樵
来源:说千道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