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叫嚣让中概退市也不是第一次了。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自2020年通过以来,成为悬在中概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该法案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连续三年未接受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检查的外国公司实施退市。其核
最近都担心本轮中美贸易的风险外溢至金融领域,中概退市的鬼故事会重现。
一、HFCAA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监管僵局
美国叫嚣让中概退市也不是第一次了。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自2020年通过以来,成为悬在中概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该法案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连续三年未接受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检查的外国公司实施退市。其核心条款包括:
1.审计底稿审查要求:若PCAOB因外国监管限制无法全面检查审计底稿,相关公司将被列为“SEC识别发行人”(CII);
2.强制退市机制:被标记为CII的公司若连续三年未达标,将面临交易禁令及退市;
3.额外披露义务:需提交政府持股证明、说明VIE架构风险及中国共产党对董事会的影响等敏感信息。
2020-2022年中美围绕审计底稿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中方最初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开放审计底稿,而美方坚持“自由裁量权”,导致包括中国三大运营商在内的164家中概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
2022年8月中美达成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后,退市风险阶段性缓和,但特朗普政府重启关税战叠加对华科技封锁,使得退市风险再度成为悬顶之剑。
中美监管冲突的焦点在于审计底稿的法律属性。中国《证券法》将审计底稿定义为“国家财产”,禁止未经批准向境外提供。尽管中国证监会与PCAOB曾就个案调查达成合作(如瑞幸咖啡事件),但全面开放审计底稿涉及国家安全与数据主权,短期内难以调和。
本质上是双方对于国家安全边界的争夺:中方担忧审计检查可能泄露敏感数据,而美方强调审计仅验证财务准确性,不涉及商业机密。跨境检查模式:中美曾探讨联合检查机制,但在操作细节(如检查范围、人员组成)上未能达成共识。
二、中概股退市路径与流程分析
如果要退,会以何种方式退市呢?退市可分为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两类,其路径差异显著:
1. 主动退市:策略性选择
(1)港股二次上市/双重主要上市:
已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可通过注销ADR并转股至港股完成退市,选择香港成为主要上市地。此路径无需股东投票或现金回购,流程效率较高。例如,中芯国际(SMIC)2020年从纽交所退市后,通过港股维持流动性。
(2)私有化收购:
适用于未在境外其他市场上市的企业。常见方式包括:
1)一步式合并:收购方直接与目标公司合并,需获得多数股东批准;
2)反向股份分割:通过缩减流通股数量迫使小股东退出。
(3)创新路径:
CDR(中国存托凭证)为未盈利科技公司提供回归通道,九号公司(Segway-Ninebot)的案例显示VIE架构企业可通过CDR登陆科创板。
2. 强制退市:程序与影响
SEC启动退市程序后,企业将经历以下阶段:
(1)临时清单公示:公司被列入CII临时清单(如2022年3月的百济神州等5家企业),15个工作日后转入确定清单;
(2)交易禁令:三年审查期满后,SEC发布交易禁令,禁止在美交易所及OTC市场交易;
(3)退市执行:交易所正式摘牌,未转换的ADR将进入清算程序。
历史退市案例:
瑞幸咖啡:因财务造假于2020年退至OTC市场,股价一度暴跌90%,后凭借业务重组回升;
三大运营商:2021年因行政令被纽交所强制退市,转战港股后市值逐渐恢复。
三、应对策略与风险缓释
面对退市风险,通常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案:
1. 转换港股:流动性最优解
转换机制:通过存托银行将ADR转换为港股(如每份阿里ADR对应8股港股),需支付手续费(通常0.05美元/份);
限制条件:仅适用于已实现港股二次上市的企业,且部分机构因合规要求无法持有港股。
2. OTC市场交易:流动性折价
退市后,股票可继续在场外市场(如粉单市场)交易,但流动性大幅下降。例如,退市后的瑞幸日均交易量仅为纳斯达克时期的10%。
3. 长期持有与清算风险
若投资者未在退市前转换或出售,存托机构将在6个月后强制出售股票并返还净收益。此过程可能产生较高折价,且无法控制出售时机。
四、所以退市概率有多大
前面分析了那么多,中概退市概率有多大?
美国财长贝森特虽表态将退市作为“开放选项”,但美国资本市场实际由全球金融财团(如贝莱德、先锋等)主导,强制退市将损害其持有的万亿美元中概股头寸,并削弱美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吸引力。中概股总市值超3万亿美元,日均交易量占美股流动性重要份额。企业通过双重上市(如港股/A股)、分拆业务回归科创板、供应链多元化等策略分散风险,目前68%回归案例选择港股。
短期来看,全面强制退市概率较低,但AI、大数据等敏感行业可能因数据合规失败触发个案退市,长期看,若中美未能就审计底稿审查范围达成妥协(如限定非敏感行业),那风险可能上升。
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的观测指标:
(1)2025年二季度中美贸易谈判进展,尤其是审计底稿审查范围与数据跨境流动的妥协方案。
(2)港股/A股承接能力:当前港股日均成交额仅为美股的1/10,流动性瓶颈可能影响中概股回归估值。
(3)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关税战已引发美国企业起诉和民众抗议,若经济成本过高可能倒逼政策调整。
总结来看,当前中概股强制退市风险仍然为较低概率事件,但其核心矛盾已从合规危机转向地缘博弈,威胁中概退市变成了特朗普牌桌上的筹码。
从特朗普最新的采访状态来看,肉眼可见的泄气不少,前几天还让全世界去舔他,但是很明显,事情没有向着他想的方向去发展。
来源:对对趣味财经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