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协同聚势赋能 “行读四川”有益有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5:32 2

摘要:赴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对话古蜀文明,到“909研学旅游大本营”了解核工业历史,在海诺尔环保科普基地探秘垃圾发电,游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感受“云端之旅”……近期,四川各地的研学旅游基地里,一批批青少年沉浸式解锁“知识密码”。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

赴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对话古蜀文明,到“909研学旅游大本营”了解核工业历史,在海诺尔环保科普基地探秘垃圾发电,游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感受“云端之旅”……近期,四川各地的研学旅游基地里,一批批青少年沉浸式解锁“知识密码”。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首批试点省份,今年3月,四川启动55家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建设,推动研学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

品牌引领 匠心培育

实践活动设计规范、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承办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早在2021年,四川就聚焦强化研学旅游顶层设计,发布一系列技术标准,为省内各地研学旅游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依托成都邓双海诺尔环保发电厂建成的海诺尔成都环保科普基地,充分利用原有的园区环境、硬件设施,强化科技应用并配套推出3D动画《垃圾怪》,生动呈现变废为宝的神奇历程,打破了游客们“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的固有印象。

“孩子们眼中的这个‘垃圾怪’,每天可以吃掉2100吨垃圾,发电100万度,为10万户家庭提供一天的用电量。”海诺尔成都环保科普基地总经理骆的介绍,孩子们不仅在趣味互动中了解了垃圾发电,还能在《走进电世界》《万物皆在循环中》等主题授课中探索环保奥秘。

研学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各领域的经营主体。2023年,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成立,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研学旅游领域集聚。如今,促进会已吸纳788个会员,设立30余个分支机构,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为研学旅游经营主体提供参考与指导。

随着全省研学旅游资源的聚集,优质的研学旅游产品不断涌现。2024年,“行读四川”研学旅游公共品牌应运而生。通过整合各地研学旅游资源,四川建立起“1(省级)+21(市州)+N(特色区县和基地营地)”的全省研学旅游品牌体系。同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连续4年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举办全省研学旅游指导师技能竞赛,积极培养和储备人才,并将研学旅游纳入全省旅游整体宣传计划,用好新媒体矩阵,与四川广播电视台合作,按照“一月一主题、一周一视频”,开展“行读四川”研学旅游短视频推广活动。

“四川通过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品牌考评体系、品牌管理体系建设,认证了一批品牌研学旅游基地营地、承办机构和产品线路,并积极探索品牌授权和转化。”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行读四川”研学旅游基地品牌授权认证工作已经启动,将进一步提升全省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水平,扩大“行读四川”品牌影响力。

领域多元 各具特色

提起研学旅游,博物馆是绕不开的重要场所。运-5运输机、PT-17教练机、波音737客机……在位于成都市环球中心的立巢航空博物馆,“大块头”们集中亮相,惹人注目。

“我们采用开放式展出模式,邀请研学团队零距离接触展品,真切感受航空文化。”立巢航空博物馆馆长杨培萌介绍,馆内面向无航空知识观众、航空文化爱好者以及专业参观团队推出了相应的体验与实操课程,2024年还增加了各类科普陈列,整体提升研学互动性、趣味性,构建以航空科普为核心的研学旅游平台。

走进广汉市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孩子们化身“考古学家”探索古蜀文明。基地设有考古现场、制作工坊、古蜀村落三大体验场景,为“考古发掘、制作建造、古蜀生活”三大类主题课程服务。依托紧邻三星堆博物馆的优势,基地采用了由遗址所在村集体主导、遗址管理方指导支持、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的合作模式,将文化遗产资源创新转化为研学教育资源。

“我们引进考古专业团队和文旅运营管理人才,自主研发考古研学课程和场景,不断丰富研学路线和活动内容。”基地负责人梅寒娇介绍,2024年以来,基地累计接待境内外研学师生4.5万人次。

丰富的非遗资源也让四川研学旅游更有文化味。近日,在雅安市荥经县,来自成都的600余名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黑砂器、观摩古法开窑、体验茶艺表演等环节,沉浸式感受荥经黑砂、荥经黑茶的非遗魅力。

乐山市夹江县的核动力909基地曾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核动力的秘密研发地,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基于核文化及核工业硬件资源,“909研学旅游大本营”打造了核科技馆、核动力馆、科学家故居等15个研学场馆,配套推出了《“核”你在一起》《潜行报国》等系列研学课程,涵盖红色教育、核文化科普等内容,为基地品质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909研学旅游大本营’为代表,我们将优化提升研学旅游产业服务配套体系,构建多主题的研学旅游目的地体系。”夹江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李晓英介绍,夹江还将重点面向研学旅游产业进行奖补,构建专业化研学基地管理运营体系。

全域联动 做强产业

如果说夹江县通过“研学+百业”模式,盘活了现有研学基地,那么宜宾市则是通过“百业+研学”,强化全域联动,做强了研学旅游产业。

走进极米科技生产车间感受光影魅力,在一电航空亲手制作飞机模型……在距“长江零公里”地标广场10公里处的龙头山麓,宜宾市打造了集“产、学、研、创”功能于一体的大学城科创城研学实践营地,汇聚了82家合作单位,从大学校园到科研院所、从智能工厂到生态公园,串联起多主题、多形式的研学旅游场景。

依托长江文化、茶文化,宜宾还打造了“宜路同学”全域研学品牌,加速构建全地域、全龄段、全链条研学生态圈,已储备3000余名研学导师、安全导师、课程导师等研学人才。2024年,宜宾全市研学旅游接待6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0%。

随着“百业+研学”模式的逐步成熟,共建共享成为当地提升基地品质的关键词。“通过建立研学资源共享平台,我们进一步整合基地、课程、人才等全产业链资源,努力构建市内小循环、省内中循环、国内大循环的研学旅游产业格局。”四川宜路同学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健说。

宜宾市全域研学发展模式,折射出了四川当前发展研学旅游产业的思路:政府组织搭建平台,公共品牌授权实现市场化管理,行业协会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以创新驱动、融合赋能,形成产业链合力。

“通过开展品质提升试点工作,我们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管理有力、口碑过硬的基地(营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四川近日发布了研学旅游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在全省培育3至5家研学旅游链主企业、20家骨干企业、150个高品质基地(营地),建设十大研学旅游目的地,打造百条精品线路,开发千门优质课程,培养万名指导师,吸引千万人次参与,将四川打造为全国研学旅游标杆省份和国际研学旅游重要目的地。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