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银幕上,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草原上的人们》《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阿娜尔罕》《农奴》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银幕上,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草原上的人们》《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阿娜尔罕》《农奴》等。
其中,《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特别受人喜爱的代表作品,影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赵心水执导,梁音、阿依夏木等主演,1963年上映。
讲述了杨排长和边疆战士们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短兵相接”,最终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得以重逢并将特务一网打尽的故事。
电影中带有浓郁新疆民族风味的歌曲,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高原之歌》《冰山上的雪莲》等,风靡一时,传唱至今。
雷振邦的“玩命”采风
雪山寻歌
1961年接到为"冰山上的来客"写歌的任务之后,雷振邦立刻赶赴新疆到处搜集素材,寻找灵感。
按照导演赵心水的设想,电影里一班长牺牲之后就得有一首歌曲来抒发战友们的悲伤和缅怀之情。
为了歌里有真实的情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雷振邦顶风冒雪,来到了位于喀喇昆仑山高处的一个解放军的哨所。
在他到达哨所的时候,只听到背后传来巨大的轰鸣声,回头一看刚刚爬过的那座山峰发生了大雪崩,雷震邦如果稍晚2分钟下来的话,那就是葬身雪底。
不过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正是在这个哨所雷振邦知道了很多真实而悲壮的英雄事迹,还有边防战士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顿时思如泉涌,灵感迸发,当天夜里《怀念战友》的词和曲就全部都创作出来了。
从战士们嘴里雷振邦还听到了不少凄美动人的少数民族爱情故事和民歌,以此为素材,他又写出了更为著名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无数昂扬铿锵的革命歌曲当中,《冰山上的来客》里的这些伤感又柔情的歌曲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就过去了,电影主创虽已离世,但是他们为之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那些经典的形象、动听的旋律,会长久的留在时代的记忆中永不消失。
文化回响
从边疆到全国的精神共鸣
1963年电影上映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迅速风靡全国,成为边疆文化与爱国情怀交织的象征。
各地学校、工厂、街道掀起“学唱边疆红歌”热潮,广播电台循环播放,《人民日报》赞誉其“用音符架起了边疆与内地的精神桥梁”。
上海知青王秀兰在1965年的日记中写道:“西行的列车驶过兰州时,不知谁轻声哼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刹那间,整个车厢和声如潮。
我们望着窗外苍茫的西北大地,泪流满面——那里将是我们扎根的‘第二故乡’。”
王秀兰与数十万知青一样,在边疆的戈壁与草原上,用青春践行理想,用歌声抵御荒凉,用理想灌溉信念。
她说:“每当疲惫时唱起这首歌,仿佛能看见高原上戍边人的身影,心中便涌起力量。”
跨越半个多世纪,这首歌的精神传承从未中断,2024年7月23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典晚会上,一群“00后”青年们身着传统服饰,以交响乐融合鹰笛演奏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从边疆哨所到城市舞台,从峥嵘岁月到和平年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早已超越音乐的范畴,它是一曲凝聚民族记忆的史诗,是代代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前行之路。
永不凋零的“红”
帕米尔高原上的三代戍边传奇
上世纪50年代初,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首位“牦牛向导”,拉开家族戍边序幕。
1972年,其子巴依卡接过使命,带领边防战士穿越喀喇昆仑,与边防战士共守边疆。
2004年,复员回乡的拉齐尼继承父辈衣钵,以牦牛为伴,穿越“生命禁区”,修葺界碑,用红漆一笔一画描摹“中国”二字,守护国土尊严。
扎根帕米尔高原数十年,拉齐尼屡次在险峻巡逻途中勇救遇险群众,被誉为“帕米尔雄鹰”。
2017年,他当选首届“感动喀什十大人物”,2018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三年间提交12份民生议案,倾力为民发声。
当地民警卡比力·其拉克回忆:“他总说,守好边境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在培训期间为救落水儿童壮烈牺牲,生命定格于41岁。同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其“时代楷模”称号。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它是用青春的血液浇灌……”拉齐尼将热血倾注边疆,如雄鹰般的精神永镌帕米尔雪山,辉映着忠诚与奉献的不朽光芒。
从雷振邦雪域采风的生死历险,到三代戍边人用热血浇灌的忠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诞生与传承,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华民族现代史诗。
它不仅是边疆文化的精神符号,更串联起几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战士的悲壮、知青的理想、当代青年的创新演绎,都在旋律中凝结成永恒的记忆。
“这抹‘红’,或许是你,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普通人。
或许是他,以无声行动守护山河的无名英雄。
从帕米尔的雪峰到都市的街巷,这份‘红’无需言语,却在血脉中沸腾,在步履中传承。
它是戍边人用生命浇灌的忠诚,是每一个中国人以行动写就的誓言:让热爱的‘红’永不凋零,让信仰的火焰永远炽热。”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来源:我从新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