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在一个昏暗的夜晚,一桩离奇的案件震动了整个小镇——一名男子神秘失踪,房门紧闭,屋内没有任何打斗迹象,但他却再也没有出现。
调查人员找不到任何线索,唯一的证据,是一张被血染红的纸条,字迹扭曲且无从理解。
更诡异的是,在案发的几个月后,失踪者的亲人声称在梦中看见他的身影。
这个案件至今没有解答,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是人为因素。
到底是人为的犯罪,还是鬼魂在作祟?
清代末年,一个叫王永生的懒汉在滩头村可谓是声名远播。
这厮游手好闲,整日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仗着几个兄长护着才没把自己饿死。
三十好几的人了连个老婆都娶不上,村里的媒婆碰见都要绕道走。
谁料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王永生自暴自弃的时候,命运女神竟冷不丁地眷顾了他。
隔壁村有个美貌寡妇韩若云,自从丈夫离世后带着一双儿女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在媒婆的撮合下,韩若云最终还是咬咬牙答应下来,带着前夫遗孤冬冬嫁给了王永生,权当图个生活依靠。
出人意料的是,自打婚后,王永生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勤恳起来。
在韩若云砸锅卖铁积攒下来的嫁妆支持下,夫妻俩在村头开了一间杂货铺,生意红红火火,竟一扫从前的落魄,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然而造化弄人,好景不长。
自打韩若云为王永生生下一子贵贵后,王永生对继子冬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仿佛一夜之间,他就再也掩饰不住对这个拖油瓶的厌恶之情。
从语言的羞辱到拳脚相加,甚至强迫冬冬辍学在店里当苦力。
对比之下,亲生骨肉贵贵却是锦衣玉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去蒙学堂念书就去念书,简直是天壤之别。
每当看到这番场景,冬冬的内心都是崩溃的。
可他明白,哪怕自己再委屈,也绝不能让母亲为难,只能选择默默忍受继父的欺凌。
这个本该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的少年,就这样被生生折断了童年的快乐,过早地体验到这人世间的冷暖炎凉。
贵贵入学那年的秋天,冬冬忽然人间蒸发。
韩若云心急如焚,王永生却是一脸的不耐烦。
在妻子的一再哀求下,他才不情愿地出门寻找。
然而一连找了三天,竟是杳无音信。
一时间,全村的人都在议论纷纷,猜测冬冬的下落。
直到某天,村民们在杂货铺后院的水井边上,闻到一股刺鼻的恶臭。
将井里的东西打捞上来,竟发现是一具浮肿的尸体,正是失踪多日的冬冬!仵作初步勘验,断定死者是溺水身亡,可是这名十来岁的少年,究竟为何会莫名其妙地掉进井里呢?
韩若云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了几天几夜,险些要去投井殉子。
她决定搬到店铺里居住,就是想在这个儿子生前住过的地方,永远停留在那一份思念里。
自打搬进杂货铺,怪事便开始接连发生。
每到夜深人静时分,总有阵阵奇怪的脚步声和哭泣声回荡在铺子里。
王永生每回鼓足勇气前去查看,却又是空无一人。
不出几天,消息就在滩头村不胫而走,大伙儿纷纷议论说杂货铺闹鬼,人人自危,生怕沾上晦气,铺子的生意自然一落千丈。
灾难并未就此止步。
没过多久韩若云就被吓疯了,整日神神叨叨,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哑巴儿"就是"糊涂娘"。
王永生四处求医问药,一连请了好几个郎中,也查不出这是什么病因。
他和儿子贵贵日日夜不能寐,就怕半夜又听到什么动静,父子俩都被恐惧吞噬,几个月下来竟是形容枯槁,大不如前。
好不容易熬到了年关。
当人们以为新的一年来临,这股邪气总该消散时,王永生竟又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众人四处寻找未果,王永生的兄长突然想起了继子冬冬当年离奇溺亡的旧案,不由得心生疑窦。
他带人来到后院水井边,果不其然又在井中打捞出了王永生的尸体。
案发后不久,当地县衙派人前来勘察。
仵作验尸后断定,王永生和继子一样,乃是溺水身亡,并无明显他杀痕迹。
县令大人亲自提审韩若云,这个可怜的女人却只顾疯疯癫癫地喊叫"有鬼啊",再问不出什么来。
就连亲生儿子贵贵,也支支吾吾说不清那晚的情形。
现场唯一可疑的线索,就只有水井边散落一地的烧过的纸钱碎屑。
至此,王永生和继子冬冬接连溺亡的案子,就这样成了一桩石沉大海的悬案。
整个滩头村上下一片恐慌,人人自危,村民们私下纷纷猜测,一定是当年王永生嫌弃拖油瓶继子,将其残忍杀害,推入井中。
冤魂不散,前来索命。
王永生终日活在恐惧之中,最后精神崩溃,跑去井边烧纸祭奠,不成想被妻子韩若云撞个正着。
一个是恨丈夫杀子,一个是怕妻子报复,夫妻反目成仇。
韩若云或许一时想不开,将这个冷血的丈夫一把推落井中,自己则因背负杀夫弑子的双重罪恶感而最终走向疯癫。
然而这一切,已成悬念永埋地底。
百年之后,当年那个噩梦般的深秋,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曾几何时杀机四伏的杂货铺,如今也不过是一片荒芜的断壁残垣。
昔日夫妻反目,儿女离散的人间惨剧,竟教后人惊叹唏嘘不已。
命运的嘲弄,使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香消玉殒;人心的冷酷,让一个家庭妻离子散。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归根结底不过是人性的泯灭,是善恶的双重选择题。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心险恶的代价总要有人来偿还;也许人性救赎从来都只能依靠自己,旁人怕是无能为力。
对于这则百年悬案的结局,更多的答案,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思考。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