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春耕:算力滋养五谷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6:03 3

摘要:当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脉搏共振,武汉乡村的田间地头正书写着新的“春耕密码”:给土壤做“CT”,让数据成为“新农资”,农机变成“智能机”……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算法勾勒的不仅是田垄的轮廓,更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仲春时节,春耕正酣,田畴之间涌动着科技赋能的澎湃动能。

当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脉搏共振,武汉乡村的田间地头正书写着新的“春耕密码”:给土壤做“CT”,让数据成为“新农资”,农机变成“智能机”……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算法勾勒的不仅是田垄的轮廓,更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土壤做“体检报告”

地里缺啥就“补”啥

手持平板电脑,查看土壤三维模型,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正为农田开具“健康处方”……这样的春耕生产场景,在北大荒集团垦丰长江区域中心已不算“稀奇”。

4月9日,站在长长的田埂上,中心运营顾问章春光介绍,一般农场的耕种面积按照“亩”为单位计算,而北大荒则需要按照“平方公里”计算。虽然生产面积大,但通过科技赋能,北大荒“精准营养管理式”生产,让春耕忙而高效。

俗话说,“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施肥”是春耕生产的关键一环。捏起一把刚刚翻好尚带湿气的泥土,章春光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土的成色。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农业专家,这几年,章春光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先进:“过去的传统施肥靠经验,现在通过土壤CT扫描,我们能精准定位每块土地的营养缺口。”章春光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肥料使用效率,降低施肥量和生产成本,“尤其是在规模化种植条件下,成效更加显著”。

在大数据中心,章春光介绍,北大荒集团在黑龙江的农场中,已经有90%的土地使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模式。随着武汉中心云计算数据库的不断完善,AI算法将被更广泛地应用。

据了解,基于物联网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正在改写我市春耕的施肥逻辑。

在新洲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袁高华自春耕以来,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农场里转,和种植户交流。他介绍,新洲区每年都会对区内耕地土壤内的氮、磷、钾、有机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并有针对性地为种植户提出配方施肥建议,帮助大家更加高效地使用肥料。

实验室检测土壤里的各种营养成分

在一份刚刚出炉的“土壤检测结果报告单”上,显示着pH值、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机质等六个类别的检测结果。袁高华介绍,这些项目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地力指标,包括了作物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成分”,“按照国家标准,每个检测项目的指标都有从高到低5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数值范围,种植户可以对比检测结果,自己土地有哪种营养成分不足,都能一目了然,在施肥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而在江夏区,种植户们已经用上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小程序。该系统基于江夏区近年来土壤检测大数据分析系统,农户只要打开手机上的定位,输入自己想要种植的作物种类,小程序就能根据土地情况和作物需求,给出精确的施肥方案。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科科长韩天介绍,目前我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武汉已建成全市5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每年开展调查、取土化验,撰写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市化肥总施用量101144吨,比2020年减少6356吨,减幅5.91%,“测土配方施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卫星“云端”种田

千亩良田一键管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指出:千亩良田的“一键管控”不是炫技,而是破解“谁来种地”的关键路径。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农垦专班负责人郭娟表示,当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肥料,传统农谚“看天吃饭”正被改写为“知天而作”。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目前武汉耕地整体质量平均等级达4.19,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通过“5G+北斗+AI”的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也正迈向“指尖管理”新时代。

4月8日上午,春日暖阳洒满位于黄陂区的武汉永旺智慧农场,农场负责人胡丹在农场生产调度控制中心,紧盯着可视化智慧大屏,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各类数据,时时显示着农场里的各项农事进展。

永旺智慧农场生产调度控制中心,可视化智慧大屏可以展示农场里每一处农事活动的进展

“现在30多人就可以管理2万多亩农田,通过手机就能远程管理这片智慧农场。”胡丹说。过去春耕靠的是“人海战术”,现在春耕靠的是“无人方阵”。这两年,农场完善了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数据”等技术,为农田管理装上“智能大脑”。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能获取农田的土壤状况、作物生长态势等关键信息,春耕效率大大提高。

走出生产调度控制中心,来到田间,一座微型气象站格外引人注目。“别瞧它个头不大,却肩负着守护农田气象的重任。”胡丹说,气象站的传感器如同“田间卫士”,日夜坚守,捕捉着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等气象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技术,第一时间将数据实时反馈到农场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一旦气象站监测到气温骤降,可能危及农作物生长,系统会立刻发出预警。农场工作人员收到预警就会马上行动,比如开启保温设备,覆盖保温膜,给农作物搭起“温暖小窝”;或者调整灌溉策略,在降温前适当浇水,利用水的特性保持土壤温度稳定。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备战春耕之时,我市冬小麦也即将迎来收获。在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姜店村的田野上,农户章自连家的麦地里,青绿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台植保无人机嗡鸣低飞,细密的药液如银雾般洒下,为小麦披上一层防护衣。一圈下来,作业面积、工作量实时在手机上显示。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加持下,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当地一批种田老把式看好“种地有奔头”,主动学习新技术,转型成为“新农人”。章自连算了笔账,今年自家农场将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总面积达1168亩,年收益预计超百万元。

无人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备农机

轻触控制屏幕,数公里外的稻田随即启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群升空巡检、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配比……这些曾经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如今正成为武汉农事生产的亮丽新图景。

4月9日,东西湖区维农种苗生产基地的植物工厂里,工作人员正穿梭在定植床间忙碌采摘。在智能机械的调节下,植物工厂叶菜、番茄、黄瓜三个棚区长势良好。工厂负责人周小兵介绍,利用物联网数据采集、智能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棚区的蔬菜已经长到第二茬,品质上乘。在小番茄棚区,依靠“落蔓”种植工艺,小番茄实现了“无限生长”,藤蔓可不断攀爬,结出新的果实。

据介绍,随着维农植物工厂整体智能化升级改造不断提升,棚区将引进更多自动化设备,更加智能化地根据外部天气和棚内的温度、湿度综合判断,自动完成开窗通风、遮阳防晒等工作,促进植物更好、更快生长。

现代农机催新绿

马达声声战春忙

“秧苗已经有10厘米高了,等长到15—20厘米就可以用卷秧机插了。”清明节假期刚结束,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90后新农人洪亮,就来到位于新洲区徐古街道许易村的30亩大棚育秧基地,查看“野香优”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

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基地里,负责人洪亮正在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

育秧大棚里,长、宽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面积仅0.18平方米的秧盘整齐排放着。洪亮随意选了一盘秧苗,双手翻卷看到秧苗粗壮成型的根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去年,洪亮斥资十余万元引进了最新款的智能化制盘生产线用来制作秧盘,今年备耕使用,效果很不错。

农家有句谚语: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洪亮负责的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连续6年使用“无纺布露天育秧”新技术,成为新洲区首家采用大规模机械化育秧的农业合作社。

抚过一丛丛嫩绿的秧苗,洪亮介绍,合作社从今年3月12日开始制作秧盘,按照每天1000多盘的速度,仅花费10天便制作了1万多盘育秧盘。在生产车间,智能化水稻育秧播种机开足马力运转,一个秧盘经过垫土、洒水、摆种、覆土盖种、叠盘等一系列工序,整个制作流程不到半分钟。

“智能化培育出来的秧苗齐整度很高,更适合进行机械化插秧。移栽后存活率高,透气性强,抗病害强。通过灌水到一定深度,还可以去除杂草,减少农药使用。”洪亮说。

延长可耕作时间,提升农机作业效率,现代农业的普及使用,为我市春耕生产注入新活力。

在新洲区潘塘街道的盛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碎土机、催芽机、插秧机等农机一应俱全。通过智能化的育秧农机具,一小时就可以播种800盘,育成后能够为30亩农田提供秧苗。今年合作社早稻育秧的订单面积达1000多亩,不仅为周边农户开展订单育秧,还购买插秧机6台,为周边农户提供插秧作业服务。

据介绍,近两年,武汉市共新增高性能插秧机近200台,新增育秧流水线20余套,可满足单季近10万亩水稻育插秧作业需求。

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新购置的高端播种机

与此同时,更多科技企业也加快对农机物联网系统的研发和推广。

在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套新设备十分引人注目。这套系统主要由方向盘、圆盘状“北斗三号”数据传输终端、显示屏、天线等设备组成。工作人员输入农机宽度、播种间隔、起点、终点等参数后,不到一分钟,方向盘便开始转动,模拟自动驾驶状态。农机在田地里的运行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U形线等所需要的其他轨迹。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赵翊介绍,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这套设备会安装在开沟、耙地、播种、覆膜、起垄、喷药、收割等农用机械上。

赵翊比喻,北斗卫星定位加惯性导航等技术的运用,犹如给机械装上了“天眼”,“如一台农用拖拉机,安装了该套驾驶系统,调转方向、松紧油门和刹车等,都能轻松搞定”。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机械实现全覆盖。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