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首短诗,讲四季的景色:恰如四幅屏条,道尽了一年之中特有的景致。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一年四季,一季有一季的美。
这一首短诗,讲四季的景色:恰如四幅屏条,道尽了一年之中特有的景致。
写春季名句
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春天是桃红柳绿的季节,春天也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季节。
春天是属于花和鸟的,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天又是属于鱼和虫的,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天还是属于男和女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0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清·高鼎《村居》
春日的二月,青草恣意生长,黄莺穿梭飞舞,堤岸旁的杨柳枝条轻拂,沉醉在薄雾缭绕的春烟之中。青草,杨柳,黄莺,轻烟袅袅,这些都是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令人舒适地感受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生命张力。
0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林外斜逸出几枝初绽的桃花,春江回暖的讯息,早已被戏水的鸭子敏锐察觉。画面清新明快,既有对友人画作的赞美,亦隐现诗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03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清·袁枚《春风》
春风如同尊贵的客人翩然而至,所到之处顷刻间繁花似锦、万物生辉。短短十字,浓缩了春风的魔力,唤醒沉睡的生机,催开人间盛景。诗句简洁却气象万千,饱含对春风化育之功的礼赞,亦暗含对生命勃发的敬畏与欣喜。
0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翠绿的杨柳如烟似雾,清晨的寒意尚未散尽,红杏却在枝头热烈绽放,喧闹着宣告春的来临。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一派热闹之景呼之欲出,衬托出春意之浓,生机勃勃。
05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宋·陆游《村居书喜》
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朗,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花香之浓烈,鹊声之清越,从嗅觉与听觉切入,捕捉春日的瞬息变化。诗句中跃动着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更暗含诗人蛰居乡野时,因春回大地而生的豁达心境。
06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京城街道上,细雨如酥油般细腻滋润,远望草地似有朦胧新绿,走近却难觅踪迹。以“润如酥”喻雨之温润,以“草色有无”写春之朦胧,精准捕捉早春的微妙气息。初生的希望往往隐匿于平凡之中,更需要以慧眼与耐心才能体悟。
07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春雨洒落山路,催开沿途繁花;花枝摇曳生姿,顷刻间漫山遍野春意涌动。雨是春的画笔,花是山的霓裳,寥寥数语,将山野春色从静到动的变化凝练成诗,流露出对自然造化之神奇的惊叹与对梦中仙境的向往。
08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满园春色岂能被高墙禁锢?一枝红杏早已按捺不住,探出墙头向路人恣意招展。诗句看似写景,实则抒怀,美好与生机终将突破藩篱,正如希望总在绝境中萌发,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哲思。
09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戴叔伦《苏溪亭》
燕子迟迟未归,仿佛春意已近尾声;沙洲上烟雨迷蒙,杏花在寒意中独自零落。烟雨中的杏花既是暮春的残影,亦是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蹉跎的怅惘。句句写景,字字含情,哀而不伤,余韵悠长。
10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二首》
春日悠长,山河沐浴在明媚中;清风拂过,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诗句洗练如画,无雕琢痕迹,却饱含对太平盛世的祈愿与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平淡中见深远,质朴中显深情。
写夏季名句
夏天没有春的妩媚,没有秋的清爽,只有炎热,但是夏天自有夏天的好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自然到了夏天,最是蓬勃热烈。
人到了夏天,往往要寻求一份由内而外的清凉,愿意静下来思考,静下来体味。
这样一来,夏天的诗也就有了一份清淡的禅意,和自然的缤纷热闹相映成趣。
动静相宜,冷暖有度,这才是中国人追求的境界。
11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
在夏日的午后,携酒游走于东西园之间,恣意沉浸于醇酿之乐,直到将那一树金黄璀璨的枇杷尽数采撷品尝,这字里行间皆是洒脱不羁的野趣。
12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宋·苏轼《阮郎归·初夏》
细雨初歇,新荷被雨水打得翻卷叶面;火红的石榴花盛放,仿佛下一刻就要燃烧起来。寥寥几笔,将雨后初夏的生机与色彩推向极致。诗人借景抒怀,暗含对生命热烈绽放的礼赞。
1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嫩荷初露水面,尖角尚未舒展,早有蜻蜓轻盈驻足,似在静候一场生命的盛放。荷叶的稚嫩与蜻蜓的敏捷,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既是对初夏生机的细腻观察,亦暗喻新生事物总被敏锐者率先发现,充满哲理趣味。
14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广袤的稻田之上,白鹭悠然飞翔;繁茂的夏木丛中,黄鹂婉转啼鸣。诗句对仗工整,声色交融,既显隐逸之趣,亦透出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喜欢,与及自己恬淡的心境。
15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蒲草在风中猎猎作响,雨后荷花香气盈满庭院,冰镇的瓜李浮沉水中,入口如冰雪般清凉。作者从听觉、嗅觉、味觉多维度渲染夏日的鲜活。诗句如消暑良方,流淌着对闲适生活的沉醉与对琐碎美好的留恋。
16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白日下田耕作,夜晚搓麻织布,村中的男女各自扛起生活的担子,忙碌中自有秩序。范成大以白描手法,记录农家的辛勤与协作。“各当家”三字,平淡中见力量,既赞颂农人的坚韧,亦处处流淌对田园生活自给自足的满足。
17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高骈《山亭夏日》
水晶般的帘子随微风轻轻摆动,一架蔷薇盛开,香气弥漫整个院落,一种浪漫又惬意的夏日氛围,令人陶醉在花香四溢的美好时光之中。暗喻诗人纵然身处富贵却心向自然的矛盾与超脱。
18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夏意》
烈日当空,浓密的树荫覆盖大地,午睡醒来,偶尔传来几声流莺婉转的歌唱。莺声的偶然闯入,打破了沉闷,却又加深了幽寂感。诗句如夏日小品,透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贪恋与对喧嚣尘世的疏离。
19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朝阳蒸干荷叶上昨夜的雨珠,水面清澈圆润的叶片,在晨风中一一挺立,这如盖的荷叶,是那欲说还休的青涩情怀。此景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暗含诗人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倾慕,语淡而境远。
2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蔓延至天际,碧色与长空相接;荷花在朝阳映照下,红得格外浓烈纯粹。诗句大开大合,既抒发了对西湖盛景的震撼,亦暗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愿朋友如荷花般卓然于世,光芒万丈。
写秋季名句
秋天,就是这样清冷冷的样子,不仅属于夜,属于月,还属于点点露水,朵朵菊花,行行雁影,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份生命流逝的感伤。
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李白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往今来,伤春悲秋,正是文人本色,也是文人情怀。
2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
千百年来,文人总为秋天涂抹上萧瑟的底色,刘禹锡却掷地有声地宣称:秋日远胜春朝的绚烂。
诗人以“胜春朝”颠覆传统悲秋之调,借秋高气爽、明净寥廓之境,暗喻逆境中的豁达与超越。
22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魏·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裹挟寒意席卷而来,草木凋零,白露凝霜;燕子与鸿雁纷纷南飞,徒留一片空茫。曹丕以“萧瑟”“摇落”写秋的肃杀,以“群燕辞归”暗喻离别的苍凉。三句层层递进,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交织,字字如刀刻,尽显建安风骨的悲慨深沉。
23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自渭水畔悄然生起,枯黄的落叶铺满长安街头,每一片都是思念的信笺。贾岛以“生”字赋予秋风生命,以“满”字写落叶之密,寥寥十字,浸透诗人苦吟生涯的孤寂与对天涯知交零落的怅惘。
24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元·白朴《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交织成暮色,轻烟缭绕的老树上栖着寒鸦,忽见一只孤鸿掠过,剪碎苍茫天幕。
“一点飞鸿”如神来之笔,打破沉寂,却又加深苍凉,暗喻漂泊者如孤鸿,在乱世中寻觅渺茫的归途。
25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云低垂,霜降迟迟未至,唯有池中枯荷倔强挺立,静候夜雨敲打残叶的清音。以“枯荷听雨”化衰败为诗意,将孤寂化为禅意。此景既是对友人的遥思,亦是对人生残缺之美的深刻体悟。
26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烛火将熄,残光摇曳欲灭;秋寒骤然侵入帷帐,裹挟着无边的清冷与孤寂。周紫芝以“残红”喻生命余烬,以“满屏帏”写秋气之弥漫,从视觉到体感,层层渲染深闺的凄清,道尽繁华褪去后的空寂。
27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火红的枫叶漫山遍野,与碧空云霞相接;岩缝间簇簇野菊绽放,如星子散落幽谷。张抡以“丹枫”与“黄花”泼洒秋色,一炽烈一淡雅,一高远一幽深,绘出云山秋景的绚烂层次。透露出诗人对隐逸山林的倾慕与对红尘的疏离。
28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唐·王勃《山中》
秋风骤起,暮色苍茫,千山万岭的黄叶在风中狂舞,如金箔漫天纷扬。黄叶飞舞既是自然之象,亦是诗人漂泊命运的隐喻,才华如叶,终被时代的风裹挟零落,徒留一声盛唐的叹息。
29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宋·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秋风轻柔如金丝拂面,梧桐叶一片接一片悠然飘落,似与时光私语。晏殊以“细细”“叶叶”叠字入词,将秋的温润与缠绵推向极致。诗句如象牙雕琢,精致中透出北宋士大夫的闲雅与对生命静美的谛听。
30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每棵树都浸染了秋的斑驳,每座山都披上夕阳的余晖,天地间唯有萧瑟与苍茫共存。眼前风景不仅是田园的暮色,更是诗人对隋唐易代之际的怅望,山河依旧,而人间已换,唯有将心事交付与野旷秋声中。
写冬季名句
冬天这个季节,最冷也最暖。可是,正因如此,冬日的家园,才显得格外温暖。
红泥小火炉,一室生温暖。
向着火,温一壶酒,身边围坐着老妻稚子,或者再有二三知己,无论是讲论诗书,还是闲话家常,都是那么惬意吧?
大家兴致高了,还可以添一件厚衣裳,到外面去踏雪寻梅。
或许,冷的雪,暖的火才是绝配,而比这更好的,则是冷的冬,暖的心。
31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唐·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你我同是慵懒闲适的隐居者,一起在这萧瑟的雨雪天小酌慢饮,促膝叙谈。在寂寥清冷的雨雪天,与朋友围炉对酌慢饮,使人身心俱醉,可见其友谊之深厚、情致之高妙,以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
32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唐·李白《夜坐吟》
冬夜寒气透骨,更觉长夜难捱;独坐北堂沉吟不语,任由思绪漫过时光的荒原。此时的北堂如囚笼,困住诗仙的狂傲,如冰刃剖开盛唐繁华下诗人不为人知的苍凉。
33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邯郸驿站度过冬至之夜,独坐灯下,怀抱膝盖,身影相伴,任由那更漏滴碎乡愁。那份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寒冷冬夜愈发显得深切难耐。
34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唐·白居易《早冬》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仍然有春天的盛貌,着实是惹人怜爱。江南初冬十月的晴暖天气,大概也是一个启人心智的人间好时节。
35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清·郑燮《山中雪后》
推门惊见一夜飞雪覆尽群山,晴空云淡,日光清冷如碎玉洒落雪原。以“满山”写雪势之浩荡,以“日光寒”写晴后之寂寥。雪光与日色,既显天地之澄澈,亦透出文人独居山中的孤高自许。
36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宋·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大江南北风雪肆虐,天地茫茫;遥想易水之畔,定是寒彻肌骨,一如当年荆轲别燕的悲壮。风雪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暗喻家国离乱的寒意,词句如冰刃,剖开南宋士人心中未愈的伤口。
37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唐·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天山雪海,万里相送,无金玉可赠,唯折一截青松枝,愿其如松耐寒,初心不凋。岑参以“青青松枝”替代俗世馈赠,将边塞的苦寒与友情的熔铸一体。物都是平常之物,却饱含诗人对志士的敬重与对气节的坚守,风雪中愈显大唐风骨的巍然。
38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宋·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人生短暂的浮生真应该在醉酒中衰老,你看,转眼间,大雪又盖满京城道。酒入愁肠,寂寥寡欢、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油然而生。更多的是对宦海浮沉的倦怠,对旧日盛景的追悼。
39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眼看一场大雪将至,邀请友人共饮一杯暖酒如何?白居易以家常体己话,将冬夜的寂冷与友情的温热完美调和。这诗句也如这红泥小火炉,千年后仍煨着人间朴素纯粹的暖意。
40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时分,远山苍茫,天寒地冻,简陋的茅屋在雪色中更显贫瘠。漂泊的人叩响柴门,于风雪中寻找一处暂且栖身之所。一幅雪夜投宿图,凄冷中透出人性的微光,道尽乱世中萍水相逢的温情。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来源:荔枝姑娘诗词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