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不同品类表现各异。肉蛋禽类领涨市场,3 月 28 日数据显示,“农产品批发价格 200 指数”报 119.27 点,较前一日上升 0.16%,“菜篮子”产品指数同步攀升至 120.35 点。
导读:2025年农产品价格大变天!农民迎来"暴利时代"还是"破产潮"?
1.价格波动情况
2025 年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不同品类表现各异。肉蛋禽类领涨市场,3 月 28 日数据显示,“农产品批发价格 200 指数”报 119.27 点,较前一日上升 0.16%,“菜篮子”产品指数同步攀升至 120.35 点。
其中,猪肉价格为20.94 元/公斤,日涨幅达 1.0%,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 0.8%和 0.7%,鸡蛋价格达 8.13 元/公斤,白条鸡维持在 17.60 元/公斤,涨幅均在 1%以内。这主要是因为终端消费需求稳步复苏,带动了肉类等刚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蔬菜水果延续温和上行态势,重点监测的28 种蔬菜均价报 4.84 元/公斤,较前日微涨 0.4%,6 类主要果品平均价格 7.58 元/公斤,涨幅达 0.5%。这既受春季生产换茬期供应调整的影响,也预示着消费旺季的到来。
水产市场呈现分化格局,鲤鱼和白鲢鱼分别上涨2%和 1.9%,而鲫鱼、大带鱼则出现小幅回调,反映了不同品类的供需错配及消费偏好变化。价格波动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农民的种植养殖计划。
2.市场供需关系
2025 年农产品市场整体供需关系呈现动态调整特征。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对高品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从供应端来看,不同品类的供应情况有所不同。
粮食类产品供应总体稳定,但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需要稳面积、增单产,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
蔬菜水果在春季生产换茬期供应有所调整,但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需求增加,价格呈现温和上涨。
肉蛋禽类作为基础消费支撑板块,需求稳定增长,供应也在逐步增加,但价格仍受市场波动影响。水产市场不同品类供需差异较大,传统品类和特色产品表现迥异。
供需关系对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往往会下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则会上涨。例如,鲤鱼和白鲢鱼价格上涨,可能是因为供应相对不足;而鲫鱼、大带鱼价格回调,可能是因为供应相对过剩。
1.政策扶持方向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为农产品市场带来了诸多扶持措施。
在农产品价格稳定方面,通过完善冷链物流、打击走私、优化储备粮管理等手段,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从而稳定农产品价格。
例如,文件要求加快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将果蔬冷藏运输率从35%提升至 50%以上,这有助于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
在土地流转方面,政策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民增收方面,政策强调推动绿色转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低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粮食安全方面,政策明确提出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这些政策体现了对农业发展的宏观导向,即推动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科技应用成果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在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智慧农业方面,农田里布满了各种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含量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农民可以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无人机也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它们可以进行农田巡查、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冷链物流方面,全程温控冷链车和智能分拣系统的应用,使得农产品能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降低了损耗率。例如,广东的荔枝48 小时直达东北,损耗率从 20%降至 5%。
科技应用带来了明显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精准农业技术让农民“一部手机管百亩田”,减少了人力投入;冷链物流的发展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降低了流通成本。
1.收入增加途径
2025 年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为农民带来了多种增收途径。粮价上涨是农民增收的直接因素,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政策的支持,粮食价格呈现上升趋势,农民出售粮食的收入相应增加。
补贴增加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包括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减轻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产业融合更是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各地积极推动农业与文旅、电商深度融合,打造“一村一品”特色 IP。
例如,山西三门峡市计划培育果品、中药材等6 条标志性产业链,并推广“企业 + 基地 + 农户”模式,让农民参与分红。
安徽等地通过电商培训让农产品直连市场,实现了“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些增收途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2.生产生活改善
科技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显著改善。
在生产方面,精准农业的发展让农民的劳作更加高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农民能够实时掌握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信息,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无人机的使用,让农田巡查、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变得更加便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在生活方面,农村公共服务得到了提升。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农民的出行更加便利,生活更加舒适。
同时,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购买到所需的生活用品,丰富了农民的生活。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1.市场风险挑战
2025 年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和竞争加剧,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市场风险。猪价下行态势明显,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市场供应充足,导致价格不断走低,养猪户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粮价则处于底部盘整阶段,虽然整体供应稳定,但受国际市场和国内库存影响,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往往面临着低价竞争的困境,难以获得合理的利润。
这些市场风险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受挫,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农民放弃农业生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技术与资金难题
农民在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过程中,面临着技术难题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在技术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门槛较高,农民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
例如,智慧农业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而大多数农民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在资金方面,发展新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电商发展等。然而,农民自身的资金有限,又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审批较为严格,农民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而难以获得贷款。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
1.对市场和政策的看法
2025 年农产品市场变革显著,价格波动频繁、供需动态调整。
政策扶持方向明确,在稳定价格、促进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冷链物流建设、土地流转等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市场发展趋势向好,科技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产业融合拓展了增收渠道。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产品市场有望更加稳定、高效,农民的收益也将进一步提高。
2.给农民的建议
面对市场变化,农民首先要密切关注市场信息,了解价格走势和供需关系,以便合理规划生产。积极学习新技术,如智慧农业技术、电商营销知识等,提升生产效率和销售能力。
在生产经营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养殖品种和规模,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注重农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些建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能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增加收入。
1.知识技能储备
农民需要储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市场变化。农业科技知识方面,要掌握智慧农业技术,如利用传感器监测土壤和作物状况,学会使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管理。市
场经营知识也不可或缺,电商营销知识能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此外,还应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知识。储备途径有参加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培训、线上学习课程、与农业专家交流等。
2.生产经营调整
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灵活调整。生产规模方面,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适度扩大或缩小。种植养殖品种上,选择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品种,避免同质化竞争。
销售渠道要多元化,积极拓展线上销售,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调整时要注意市场调研的准确性,避免盲目跟风;合理安排资金和人力,确保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哦!
来源:禾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