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导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掀起关税争议,宣称推行“对等关税”政策,立即在全球贸易与金融市场引发剧烈动荡。然而,美国对约60个国家和欧盟加征的高额关税4月9日生效后不到13小时,特朗普就在社媒平台上宣布,暂停这轮关税行动,暂缓征收高额的对等关税,在接下来90天
中文导报讯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掀起关税争议,宣称推行“对等关税”政策,立即在全球贸易与金融市场引发剧烈动荡。然而,美国对约60个国家和欧盟加征的高额关税4月9日生效后不到13小时,特朗普就在社媒平台上宣布,暂停这轮关税行动,暂缓征收高额的对等关税,在接下来90天内,只征收相同的10%“基准关税”。但对中国的104%的关税不仅没取消,特朗普还把对华关税再提高到145%,而且立即生效,中美贸易战顿时白热化。目前,各国对特朗普关税反应不同。
美国国内
特朗普的措施在美国国内引发激烈反响。制造业界部分人士对该政策表示欢迎,认为这将有助于保护本土产业,遏制“廉价进口冲击”。然而,科技和农业等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行业则强烈反对,担忧此举将引发贸易战,伤及自身利益。共和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传统保守派议员公开表示反对,认为此举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特朗普2日宣布开征“对等关税”,美国股市3日和4日连续两天暴跌,市值蒸发近6万亿美元。
当地时间4月7日,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在华盛顿白宫会晤,就加沙局势、美以经贸问题等举行磋商。
在9日的纽约股市上,随着有关特朗普总统将改变关税政策方针的消息传出,人们对贸易战加剧的担忧暂时缓解,买盘随之扩大。
当天早上,股价一度较前一交易日下跌超过300美元,但随后迅速反弹,一度上涨超过3100美元。最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2962.86美元,以40608.45美元收盘,重新回到4万美元的关口。这次的上涨幅度创下历史新高。
此前股市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总跌幅超过4500美元。
在10日的纽约股市中,由于人们担心美中之间的关税措施互相加码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道琼斯指数一度较前一日下跌超过2100美元。
当天,美国白宫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总税率将达到145%,这使得市场对美中贸易摩擦前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卖盘加速,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超过2180美元。
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于10日表示,特朗普总统9日宣布暂时停止互征关税的加码部分,可能是受到近几日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所引发的金融不安威胁的影响。
耶伦在接受CNN国际频道采访时指出,在关税措施引发的市场混乱中,美国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人们对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地位产生了怀疑。她表示,如果美债遭到大量抛售,可能引发金融不安。
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就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出席国会众议院听证会。中新社记者沙晗汀摄
数据显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日收盘时的4.0%升至8日收盘时的4.3%,9日盘中一度升至4.51%。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4日收盘时的4.4%升至9日盘中的5.0%。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面对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上升时会寻求避险而买入美国国债,导致其收益率下降。美国国债价格近日下跌而收益率大幅上涨,属于不寻常现象,引发美债市场可能“崩盘”的担忧。
欧盟
欧盟方面对特朗普对等关税迅速表态称,如果美国采取单边征收关税的措施,欧盟将不得不采取对等反制。欧盟贸易专员表示,“我们不会接受任何违反WTO规则的行动。”同时呼吁通过多边协商机制解决贸易争端。
欧盟委员会表示,同意按照之前的计划,落实对美国某些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欧盟的关税税率将在15%至25%之间,关税将于4月15日生效。欧盟认为,美国的关税是不合理且具有破坏性的,不仅对双方经济造成伤害,也将波及全球经济”。
在特朗普宣布暂停对除中国外各国对等关税后,欧盟立即宣布“暂停”对特朗普关税反制措施,为期90天。特朗普4月10日表示,欧盟决定暂停实施反制美国关税的措施90天,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中国
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表示,中国始终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相关媒体指出,特朗普的对等关税逻辑本质上是零和博弈思维,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分析人士指出,中美若再度掀起关税冲突,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中国也对美国等量反击,9日中国宣布反击税率从34%,提升到84%。
中国对美国在贸易上存在大量黑字,因此在关税战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中国有抛售美国国债的“筹码”。
4月10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答记者问。中新社记者赵隽摄
美国长期利率上升的背景之一,有可能是市场认为中国可能正在抛售其持有的美债。出售美债和征收报复性关税一样,是中国对美国施压的“筹码”。如果因此导致美国长期利率上升,将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并通过提高房贷利率,对美国造成打击。
截至今年1月,海外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8.526万亿美元,最大的持有国是日本,持有1.079万亿美元,其次是中国,持有7608亿美元。
彭博社认为特朗普的新一轮关税行动为中国创造了新的外交机会,使其能够重新塑造自己作为可靠经济伙伴的形象。文章援引相关报道称,中国领导人计划于4月访问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借此巩固与这三国之间的关系,而这三个国家也正受到“特朗普冲击”的影响。
东南亚等
多个东南亚国家表达了对美国政策变动的担忧。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贸易官员纷纷呼吁保持市场稳定,并加强区域合作,以减少对美依赖。一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担忧,若美方加税,他们的商品可能失去竞争优势。越南、以色列、台湾则服软声称不报复,并派出代表团赴美进行零关税谈判。
日本
对于美国接二连三发动的关税,石破茂首相表示,“这是国难”,并且“非常不愿意接受且感到遗憾”。他表示将全力以赴行与特朗普政府谈判,并采取措施应对国内经济影响,并争取早日访问美国,和特朗普“理论理论”。
7日,石破茂首相在参议院决算委员会上,针对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表示,希望尽早访问美国,并强调有必要向特朗普总统解释日本的立场,并且“必须明确表示,日本没有做不公正的事情。”
自民党议员赤池诚章表示:“电话会谈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有必要的话,首相应立即访问美国,并力争达成开始谈判的协议。”
石破首相回应道:“我也希望尽快访问美国,但仅仅说一句‘请多关照’,这并不行。我们必须带着完整的方案前往。”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日本时间7日晚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约25分钟的电话会谈。在电话会谈中,石破首相表示:“在日本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对美最大投资国的背景下,我们对美国的关税措施可能削弱日本企业的投资能力表示强烈担忧。”
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为了今后能坦率且建设性地开展磋商,在7日电话会谈的基础上,双方将各自指定相关阁僚,继续展开磋商。特朗普政府在还在7日宣布,与日本的谈判将由财政部长贝森特(Bessent)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的代表格里尔(Greer)负责。
石破首相已任命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为相关事务的负责人。官房长官林芳正在日本时间8日午前的记者会上表示:“这是基于赤泽大臣所负责领域的情况、他本人的能力和经验等综合因素,由首相做出的判断。”林长官还表示,关于石破首相是否访美,“将根据相关部长级磋商的进展,考虑在最合适的时机进行首脑会谈。”
纳瓦罗主义下的特朗普贸易观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深受经济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影响。纳瓦罗对中国及其他贸易伙伴长期“对美贸易顺差”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对美国经济主权的“侵蚀”。他主张通过关税等手段迫使他国让步,以实现所谓“美国制造复兴”。
纳瓦罗194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公共管理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特朗普采纳这一思路,将贸易逆差视为“美国吃亏”的标志,试图通过强硬关税政策迫使贸易伙伴重谈协议。纳瓦罗的观点处于主流经济学之外,被普遍看成非主流经济学家。他强烈要求降低美国贸易逆差,经常批评德国和中国进行货币操控。他要求扩大美国制造业规模、建立高关税、全球供应链回流然而,这种单边主义和“交易式外交”不仅与传统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也频繁引发国际社会反弹。纳瓦罗在他的关于中国的书中,引用了一个叫“洛恩·瓦拉(Ron Vara)”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和观点,但被媒体爆出是一个虚构人物。
纳瓦罗撰写了十多本有关经济学和贸易问题的书籍。2016年,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发现了纳瓦罗,他成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顾问。两人在贸易失衡、反全球化等问题上观点一致,纳瓦罗成为了特朗普的忠实支持者。
他的观点已在美国政府内引起分歧,事实上率领美国政府效率化部的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8日在社交媒体上对纳瓦罗爆粗口,称他是个“白痴”。
纳瓦罗7日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采访中称,特斯拉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汽车组装商”,并从日本等美国贸易伙伴进口很多汽车零部件。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加征关税,让这些零部件也可以在美国本土生产。马斯克在回复一条转发这段视频采访的帖文时写道:“纳瓦罗真是个白痴。他在这里说的这些话,显然是错误的。”
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旨在振兴美国制造业,但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连锁反应。首先,贸易战的阴影打击了企业信心,削弱了全球投资意愿。其次,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跨国公司不得不调整布局,增加运营成本。投资者表示,关税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制造成本大幅上升、企业信心下滑、市场波动加剧以及供应链中断等。
在特朗普向美国大多数贸易伙伴征收史无前例的关税后,4月7日全球金融市场连续第三天暴跌。投资者对担心贸易战愈演愈烈,且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在亚洲,金融市场普遍下挫,香港恒生指数单日重挫超过13%。高盛公司在一周内三次调整美国经济衰退概率预期至最高40%,摩根大通的预期则为60%。
此外,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它们往往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受限,可能面临失业增加和经济放缓风险。而美国消费者也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尤其是在家电、电子、汽车等领域。
来源: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