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睡眠障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失眠。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医学上讲的“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过度睡眠(嗜睡症)、睡眠节律紊乱(比如倒班工作引起的生物钟错乱)等等。还有一种人,看起来睡得不少,但醒来后就是累,怎么都恢复不过来,这类问题也属于
很多人失眠时,第一反应是找药吃。
而唑吡坦,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助眠药,经常被医生开给那些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患者。
但它究竟适合哪些人?年轻人用它效果更好吗?长期吃会不会成瘾?这些问题,不少人心里都打着问号。
说到“睡眠障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失眠。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医学上讲的“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过度睡眠(嗜睡症)、睡眠节律紊乱(比如倒班工作引起的生物钟错乱)等等。还有一种人,看起来睡得不少,但醒来后就是累,怎么都恢复不过来,这类问题也属于睡眠障碍的范畴。
很多时候,睡眠障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问题。它可能是焦虑、抑郁、慢性疼痛、甲状腺问题,甚至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也就是说,吃药虽然可能短期有效,但背后的根源,可能根本不是“睡不着”这么简单。
唑吡坦的身份有点特别。它虽然是用来帮助睡眠的,但从化学结构上讲,它不属于传统的苯二氮䓬类安眠药(比如地西泮、劳拉西泮这些)。它是一种叫做“非苯二氮䓬类”的药物,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激活大脑里一种叫GABA-A的受体,这种受体可以让神经活动变“慢下来”,让人更容易入睡。
相比老一代安眠药,唑吡坦起效快、半衰期短,也就是说它在你吃下去半小时左右就能起效,作用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一般在6~8小时内代谢掉,不容易出现“宿醉”一样的残留困倦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睡眠科医生会优先选择它,尤其是对那种“躺下后脑子停不下来”的入睡困难型失眠患者。
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唑吡坦更适合年轻人。这从某些方面来说并非空穴来风。
年轻人肝肾代谢功能较好,对药物的清除速度较快,不容易出现药物在体内堆积的情况。而唑吡坦的代谢主要依赖肝脏,年纪越大,肝脏功能下降越明显,用药后容易出现第二天头脑不清、跌倒风险增加等副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群对唑吡坦更敏感,一个标准剂量对他们来说可能过量了。FDA甚至建议65岁以上人群使用减少剂量的版本(5mg而非10mg),以减少夜间迷糊、意识混乱等风险。
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随便吃”。年轻人如果有潜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或者有药物依赖倾向,滥用唑吡坦仍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包括成瘾、梦游、夜间行为异常,甚至在无意识状态下开车、打电话等。
很多人吃唑吡坦吃得很“安心”,甚至一吃就是好几年。吃的人觉得:“我不吃睡不着,吃了就能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是,长期依赖唑吡坦,身体会慢慢“懒惰”,大脑变得越来越依赖药物来启动入睡机制。
不少临床观察发现,连续使用唑吡坦超过4周,就有形成依赖的风险。而长期服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
耐受性增加:开始可能一颗就有效,后来要吃两颗甚至三颗才能入睡。
停药反跳:一旦突然停药,失眠反而更严重,甚至出现焦虑、烦躁、出汗等戒断反应。
夜间行为异常:有人在服药后半夜起床做饭、走路,第二天完全不记得。
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长期使用可能干扰记忆力,甚至加重抑郁症状。
大多数睡眠科医生都不建议唑吡坦作为长期治疗手段,它更适合用于短期缓解,比如:
时差反应导致的短暂失眠
临时的生活压力(考试、搬家、亲人去世等)
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帮助建立规律作息
在中国,关于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中大约有38.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其中真正接受治疗的比例却极低。
这背后有文化因素影响。很多人觉得“睡不着”不算病,是自己“想太多”或“命苦”。还有些人盲目寻求“自然疗法”,喝花茶、泡脚、戴眼罩、听助眠音乐……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对中重度失眠往往杯水车薪。
科学研究显示,慢性失眠如果长期不治疗,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心血管病的风险。面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睡眠问题,及时就医、合理用药,比一味“扛着”更重要。
唑吡坦只是睡眠治疗中的“一小部分”。更有效、更持久的办法,是通过行为认知疗法(CBT-I)来“重新训练”大脑的睡眠节律。
CBT-I不依赖药物,它通过一套系统方法来改变你对睡眠的认知、行为和习惯,比如:
只在困的时候上床,避免“躺床刷手机”
固定每天起床时间,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赖床
用写日记的方式分析睡不着的原因,逐步降低焦虑感
虽然这种方法见效慢,但已经被多个国际指南推荐为失眠的一线治疗方式。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三级医院睡眠门诊也开始引入这种疗法。
唑吡坦这个药本身并不“坏”,关键在于怎么用、用多久、为什么用。如果你只是短期睡不着,比如考试前压力大,吃几天唑吡坦帮你过渡一下,是合理的。但如果你每晚都靠它入睡,甚至一点药效减退就加量,那就要警惕了。
年轻人因为代谢快、副作用少,可能对唑吡坦更“适配”,但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真正解决睡眠问题,还是要从心理、行为、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入手。
一个好的睡眠,不只是“睡着”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清晨醒来时,感觉身心都被“重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王小云,赵靖平.《睡眠障碍的认知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李梦溪,等.唑吡坦在失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分析.《中华临床药理与治疗》,2022,27(5):451-456.
来源:药师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