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iPhone的核心元件为例:屏幕来自京东方、蓝思科技;电池由欣旺达、德赛供应;就连被热议的A18系列芯片,虽然由苹果设计,但制造环节完全由台积电完成,最终从台湾地区直接运往中国大陆组装。
最近关注手机市场的消费者发现一件怪事:原本跌跌不休的iPhone 16系列突然“止跌回升”。
以iPhone 16 Pro Max为例,某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价从8099元悄然涨到了8499元,短短几天多掏400元。
一时间,“美国加征关税导致iPhone涨价”的说法在社交平台刷屏,甚至有人算账:“104%的关税才涨5%,商家够良心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判断关税是否影响iPhone国内售价,首先得看苹果的供应链布局。
根据苹果官方披露的2023年供应链名单,其全球Top 200供应商中,有157家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
以iPhone的核心元件为例:屏幕来自京东方、蓝思科技;电池由欣旺达、德赛供应;就连被热议的A18系列芯片,虽然由苹果设计,但制造环节完全由台积电完成,最终从台湾地区直接运往中国大陆组装。
真正从美国原装进口的零部件,在整部iPhone中的成本占比不足2%,且主要集中在射频模块等非核心部件。即便按照中美互相加征的关税计算,对整机价格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一位手机渠道商坦言:“现在中国本土化率高的iPhone,关税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这波涨价更可能是市场策略的调整。从时间节点看,距离618电商大促仅剩一个月,此时先抬价再打折是行业常见操作。
以去年为例,iPhone 15 Pro Max在5月中旬同样出现过500元的价格回调,到618期间又降回低位。这种“先涨后降”的套路,既能在促销时营造“降价力度大”的观感,又能提前收割一批焦虑性购买的消费者。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库存压力。iPhone 16系列上市后销量不及预期,渠道商此前的大幅降价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随着库存逐渐消化,适当回调价格既能止损,也为后续促销留出余地。某省级代理商透露:“现在Pro Max机型渠道拿货价其实稳定在8000元左右,电商平台的价格波动更多是营销手段。”
“关税导致涨价”的传言之所以快速传播,背后存在多方利益的助推。对商家而言,借助国际局势制造紧迫感,可以刺激犹豫中的消费者尽快下单;对自媒体来说,这类话题天然具备流量吸引力;甚至部分黄牛也参与其中,通过散布消息加速囤货周转。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受关税冲击的其实是美国市场。由于iPhone主要在中国大陆和印度生产,按照美国最新关税政策,从这些地区进口的手机需缴纳更高税额。以基础款iPhone 16为例,其美国售价已比上代上涨约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20元),这才是关税传导的真实案例。
面对价格波动,保持理性判断至关重要。首先明确需求:如果非急用,不妨等到618期间再出手,历史数据显示,届时价格可能比当前“涨价后”的水平再降300-500元。其次学会比价:除了电商平台,运营商合约机、线下授权店往往会有隐藏优惠。
这场涨价风波再次提醒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越是耸动的消息越需要冷静审视。与其被“关税恐慌”牵着走,不如看清市场规律,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毕竟,商家可以制造焦虑,但钱包的开关始终握在自己手里。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