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高僧行迹”的文学创作|吴仕钊专栏184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6:58 1

摘要:《缅怀诗卷(八)燃臂孝母成绝响》,通过多重文化符号的叠合(燃臂苦行、伪经教义、复合仪式),完成对佛教孝道叙事的中国化诠释。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本焕长老的宗教实践,更在于构建起“印度佛典—中土伪经—民间传说—高僧行迹”的叙事链条,使孝道伦理在不同文化维度中获得持续

“诗化高僧行迹”的文学创作

——《燃臂孝母成绝响》的佛教文化义理与社会意义

《缅怀诗卷(八)燃臂孝母成绝响》,通过多重文化符号的叠合(燃臂苦行、伪经教义、复合仪式),完成对佛教孝道叙事的中国化诠释。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本焕长老的宗教实践,更在于构建起“印度佛典—中土伪经—民间传说—高僧行迹”的叙事链条,使孝道伦理在不同文化维度中获得持续再生产的能量。该诗所诠释的佛教文化义理与社会意义,可以从一下几点去理解。

‌一、佛教文化义理诠释。‌

‌孝道与苦行的宗教升华:本焕长老“燃臂点灯”的行为源自《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假使两肩荷父母,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的教义,以肉身供养实现“超度母灵”的终极孝道。其“裸露臂膀点灯灵”的苦行,既呼应《法华经》药王菩萨“燃身供佛”的圣徒精神,又突破儒家“身体发肤不可毁伤”的伦理框架,展现佛教孝道超越生死的终极关怀。

‌修行与报恩的圆融实践:诗中“白昼侍母喂药,夜间诵经回向”的细节,体现《梵网经》“孝顺至道之法”的修行逻辑。本焕通过“世间孝行”(侍母)与“出世间功德”(诵经)的融合,将个人孝亲升华为普度众生的菩萨行,暗合《华严经》“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的菩提心义理。

‌二、社会意义解析.‌

‌宗教伦理的现代转化:本焕长老以“燃臂”极端方式唤醒社会对孝道的敬畏,其事迹通过诗歌传播,成为对抗当代家庭伦理淡化的精神符号。正如大洪山禅宗文化研讨会强调的,此类实践“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伦理参照。

‌圣俗价值的桥梁构建:“报恩寺结夏安居”期间每日往返30里侍母的细节,打破“出家即弃亲”的世俗偏见。这种“红尘炼心”模式,为现代人平衡事业与家庭责任提供启示,印证佛教协会对其“人间佛教思想实践者”的评价。

‌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诗中提及的“佛足圣迹”(源自唐代善信祖师割足祈雨典故)与当代重建大洪山慈恩寺的工程形成历史呼应,使千年禅宗法脉通过具象化叙事得以延续。这种“诗史互证”模式,强化了佛教文化在民族记忆中的在场性。

综合起来看,该诗篇以本焕长老“燃臂孝母”为叙事核心,在佛教义理层面实现‌孝道升维‌(从赡养到救度)、‌修行破执‌(融世俗责任于宗教实践);在社会意义层面则形成‌伦理示范‌(对抗孝道危机)与‌文化认同‌(勾连禅宗历史记忆)的双重价值。这一“诗化高僧行迹”的创作,本身即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载体,其传播广度可从2022年大洪山研讨会吸引200余位学者参与的现象得到印证。

著作者吴仕钊先生

【简介】吴仕钊,湖北随州随县净明铺人,网名、昵 称、笔名:常兴。文学硕士,教授、作家,文化社会学者。曾任中共襄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中共襄阳市委党校正县级调研员。

来源:家庭服务者八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