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菌膜囊泡(Bacterial Membrane Vesicles, BMVs)是天然分泌的纳米级脂质结构,能够携带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分子,在疫苗开发、药物递送及免疫调控中展现出独特潜力。然而,天然 BMV 的低产量(仅占菌体生物量的 0.2%-0.5%)和复
细菌膜囊泡(Bacterial Membrane Vesicles, BMVs)是天然分泌的纳米级脂质结构,能够携带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分子,在疫苗开发、药物递送及免疫调控中展现出独特潜力。然而,天然 BMV 的低产量(仅占菌体生物量的 0.2%-0.5%)和复杂的纯化流程长期限制其临床应用。
近期,滑铁卢大学 Yilan Liu 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刘洪梅、吴德成团队在 ACS Nano 发表突破性研究,题为“Engineered Therapeutic Bacteria with High-Yield Membrane Vesicle Production Inspired by Eukaryotic Membrane Curvature for Treat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通过多维度基因工程策略,将大肠杆菌改造为高效 BMV 生产平台,产量提升 149 倍,并验证其直接口服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显著疗效。这一成果为活菌疗法和纳米医学的融合提供了全新范式。
研究团队从真核细胞的膜曲率调控机制中获得核心启发。在真核系统中,BAR 结构域蛋白、网格蛋白等通过诱导膜弯曲驱动囊泡形成,而脂质组成与蛋白质的协同作用进一步调控这一过程。为实现类似效果,团队筛选出大肠杆菌的乙醇胺利用微区室壳蛋白 EutS——其六聚体结构具有 40° 固有曲率,且表面疏水特性与细菌外膜的脂质双层相容。通过将 EutS 与 ompA 信号肽融合(*EutS),研究人员成功将其靶向定位至细菌外膜。实验表明,*EutS 的表达使 BMV产量提升 45.72 倍,囊泡平均直径从 129.1 nm 增至 157.1 nm。冷冻电镜显示,*EutS 通过插入外膜形成局部曲率,触发持续的膜形变,这一机制模拟了真核细胞的膜重塑过程,为细菌系统的可控囊泡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 | 通过 EutS 表达诱导膜曲率来增强 BMV 生产
为进一步突破产量瓶颈,团队引入代谢工程与细胞壁调控的协同策略。首先,通过过表达脂肪酰基还原酶(FAR),将脂肪酸代谢流向脂肪醇合成。这些两亲性分子插入膜结构后,通过降低脂质层刚性促进曲率形成。尽管单独表达 FAR 会因代谢竞争导致菌体生长抑制,但其与 EutS 联用可产生协同效应,使 BMV 产量提升 66.47 倍。其次,团队利用阿拉伯糖诱导系统动态调控肽聚糖水解酶(PGase)的表达,特异性切割肽聚糖交联结构,弱化细胞壁对囊泡释放的物理限制。当 EutS、FAR 与 PGase 三者联用时(FEP 工程菌),BMV 产量达到原始菌株的 149.11 倍。透射电镜显示,FEP 菌体表面密集形成直径约 150 nm 的囊泡,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囊泡膜中成功整合脂肪醇,凸显了多策略协同的工程优势。
传统 BMV 疗法依赖超速离心等复杂纯化步骤,而本研究创新性地直接使用 FEP 工程菌(含菌体与BMV)口服给药。在 3% 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中,FEP 治疗组表现出显著保护效应,小鼠体重损失仅 2.31%,结肠长度不变;组织病理分析显示结肠隐窝结构完整,炎症细胞浸润减少 70%,髓过氧化物酶(MPO)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且,FEP 治疗可逆转 DSS 导致的菌群失调——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 相对丰度从 12.3% 降至 2.1%,而产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 Prevotellaceae_UCG-001 从 0.5% 升至 4.7%。KEGG 功能预测进一步显示,FEP 组的能量代谢与免疫通路富集度接近健康组,提示工程菌可能通过调节宿主-微生物互作缓解炎症。
图 | FEP 工程菌对结肠炎小鼠有预防作用
该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将真核膜曲率机制转化为细菌可控的 BMV 生产系统,并通过代谢-结构协同工程实现产量的数量级提升。相较于传统物理/化学诱导法,基因策略避免了囊泡成分异质性和化学残留风险,且“菌-囊泡复合体”疗法省去纯化步骤,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然而,迈向临床仍需解决关键挑战:高产 BMV 导致 FEP 菌 OD600 下降 71.23%,可能限制规模化培养;工程菌的基因稳定性、免疫原性及对肠道屏障的长期影响需系统验证;当前体系基于大肠杆菌 DH5α,未来可适配益生菌(如 Nissle 1917)以提高生物相容性。研究团队已着手优化诱导系统,通过动态调控基因表达时序缓解代谢压力。刘谊兰教授指出,该平台可灵活加载病原体抗原或肿瘤新抗原,为个性化疫苗开发提供通用解决方案。
此项工作不仅为 IBD 治疗提供了创新工具,更重新定义了工程菌的生物医学应用场景。通过合成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深度交叉,细菌有望成为“活体纳米工厂”,实现药物的原位合成与精准递送。随着对菌群与宿主互作机制的进一步解析,此类技术或可拓展至癌症免疫治疗、代谢性疾病调控等领域,推动微生物疗法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链接:
1.Chen J, Liu M, Chen S, et al. Engineered Therapeutic Bacteria with High-Yield Membrane Vesicle Production Inspired by Eukaryotic Membrane Curvature for Treat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ACS nano, 2025.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合成生物学最新讯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生辉SciP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