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向驻防在北平西南十余公里的芦沟桥的中国军队猖狂进攻,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向驻防在北平西南十余公里的芦沟桥的中国军队猖狂进攻,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全民族抗战,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巨大的努力。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明确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青抵抗日寇的侵略议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蒋介石在全国抗日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同意联合抗日,于1937年9月,宣布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并颁布了一些抗日法令、大纲、苏法。国民党渠县县政府对这些法令、大纲和办法,陆续转发到各乡、镇,各团体实施。如《人民团体战时宣传信约》、《非常时期宣传工作纲要》、《"反侵略运动周"办法大纲》等文件相继下达。抗日宣传标语到处可见,如"中国是爱和平的民族。愿与日本和平的民众携手,不能与日本万恶军阀妥协!"、"不还我东北三省,不能谈中日亲善!"、"我们愿以最后一滴血,保我领土主权!"、"古今有可亡之国家,无可亡之民族!"等等。1938年2月27日在渠县南关大操场举行了反侵略大会,参加者计有3000余人,除整队游行外,并指派民教馆和各学校分组向民众宣传,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战情绪。
正当全国人民抗日情绪十分高昂的时刻,蒋介石集团为了继续维护他们的统治,主张"片面抗战"路线,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继续压迫人民,极力限制人民力量的发展,对抗日动摇妥协。
渠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坚持要求抗战,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妥协退让政策,处处燃烧着抗日的怒火,特别是有觉悟的知识青年,无不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他们多以学校为基地,组织各种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等,深入到群众中去,大力宣传抗日救国。
在北关小学,由朱化平、朱子敬、周孟图、李绍文等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任教。他们支持教师赵少平画了一幅《抗日斗争形势图》挂在校门口,用太阳旗代表日本帝国主义,青天白日旗代表国民党军队,红旗代表抗日联军,用这三种旗帜在中国地图上标明敌我力量的变化情况,使人们可以看出蒋军节节败退,日军步步进逼的严重形势。过往行人看到了民族危亡的形势,都发泄出内心的愤慨。他们还办起了《壁报》,刊登宣传抗日的文章,举办歌咏活动,演唱抗日歌曲,联合浮林街小学公演抗日活报剧。一次,由唐肇虞扮演汉奸角色,引起了群众的愤怒,拥上去将他打得鼻青脸肿。由此,可见群众爱国热情之高涨。与此同时,临巴、清溪、岩峰、宝城等地小学的进步教师,先后也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剧团或宣传队。
为歌颂抗日英雄模范,揭露日军侵略罪行,批判消极抗日顽固派,在1938年上年,由唐毅、杨德远、廖正斌、周孟基等组织了临巴小学剧团。深入到附近的七个场镇宣传演出。一次在清河、柏林场公演后,大竹县文教科还邀请进城作了演出。《大竹县三日刊》简评指出:"这样热情宣传抗日是少见的,尤其两位女教师陈碧华、欧福莲的演出,开了大竹的风气。"欧福莲本是社会妇女,因受临巴小学抗日宣传的影而自觉到剧团参加演出的。
"临小"剧团的成员,深入生活,编演了深刻揭露国民党借"抗日"蹂躏人民的戏剧,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对渠县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抗日救亡宣传,启迪了群众的思想,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广大青年热切希望读到新书,用新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因此,爱国的进步群众团体也应运而生。1938年下年,渠县正式成立了"爱知读书会",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县的青年群众组织。下设岩峰、清溪、宝城、临巴四个分会,有会员100多人。各地读书会以抗日爱国的积极分子为核心,组成了各式各样的群众宣传组织,公开开展宣传抗日活动。
"爱知读书会"对传播革命书刊,组织群众,宣传抗日,做了大量工作。使青年们学到了不少革命理论,特别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在思想上和组织纪律上都得到了锻炼。他们怀有挽救国家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意愿。为中共渠县党组织的重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临巴小学的进步青年教师,为了扩大抗日宣传,在1938年春筹办了《瞭望》半月刊,每期印刷100份。由教师供稿,从进步书刊上摘登抗日文章,该刊有《哨棚》专栏,一些杂文犀利、尖锐、泼辣,切中时弊。同时也向县内外征稿和发行,还向《新华日报》及有关单位发送。《瞭望》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抗日形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如:
代月亮光光,照我东墙,日本鬼子太猖狂!
杀我同胞,奸我姑娘,这样深仇怎能忘!
这类抗日诗歌,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和野蛮,号召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
《瞭望》半月刊,对日本帝国主的侵略罪行,对国民党政府不顾国家危亡,贪污腐化,贿赂公行,继续剥削压榨人民的丑恶嘴脸作了深刻揭露。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反动派的威风: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伸张了民族正义,为救亡图存做了应有的贡献。它集中体现了渠县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党是抗日救亡的核心力量。1939年3月,渠县党组织得以恢复和重建,党的队伍不断壮大。由于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渠县抗日活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些新的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939年4月,"渠县妇女抗日救亡会"建立。江东琼(张静芳)在"渠县妇女会"担任常务理事,利用合法团体,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活动。在临巴组织女教师、女学生及社会界妇女200余人,成立宣传队,上街宣传,办夜校,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唤醒妇女起来参加抗日。她们还排演抗日救亡戏曲《王婆骂奸》《放下你的鞭子》《河边对口曲》《六杯茶》;演唱流行的抗日歌曲,如《新的女性》《芦沟桥问答》、《做棉衣》《流亡三部曲》等等。同时,每逢节假日,自己出钱和组织募捐,买了面条、盐巴、白糖等礼物下乡慰问抗日将士家属。1939年1月,清溪小学师生共326人组织寒假募捐,计银元530元交县政府转送前线抗日军人,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底,全县出征达18764人。
这些抗日群众团体,以戏曲、歌咏为武器,抗日歌声震荡巴山渠水,为发展渠县的抗日形势,唤醒群众的民族意识振奋抗敌斗志,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2年春,由共产党员杨景凡,发起组建了"八谦书店",它云集了县内外有志青年、知识界知名人士和文艺名流,还成立了临江球队,渠中校外同学会等组织。这对于抗日宣传,对于传播进步思想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普及渠县革命文化,传播马列主义建立了功绩。一年一度的"少愚杯"球赛,由"八漾书店"主持,旅蓉同学会、旅渝同学会的成员回渠县,首先到书店,外地来渠县开办画展、举行音乐会等,也都到书店集中,书店成为青年聚会的中心。1943年为庆祝"五四"运动24周年,在举办球赛的同时,通过重庆抗日救国会的朋友,约来重庆的文艺工作者马宗婴、谭云夫妇;何朗然、孙静星夫妇以及达县的申蔚松、庞福夫妇到渠县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过年》等话剧。还邀来南充省民教馆罗松柏举办音乐演奏会。"八蒙书店"既是当时渠县革命活动的中心,也是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推行法西斯统治,进步力量遭扼杀,民主空气被窒息,渠县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为了隐蔽党的干部和进步人士,培养后备力量,扩大革命队伍,在党的支持下,于1944年下期创办了私立"来仪中学"。学校以革命思想为指导,坚持民主办学,实行"正道、正派、正气"的"三正"方针。擀面对光明,走向自由。读书求是,砥柱中流。还我河山,振兴民族。不贪不污,冰心玉壶"是校长李绍文的题词,高悬在学校办公室内,启迪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学校的教师,除杨楚章外,都是进步人士。上历史课时,老师大讲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引出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的英雄事迹:讲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朱德等现代名人的事迹,结合历史事实和抗日前线英雄人物的斗争事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上地理课大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共产党员任乃忱在黑板上画上地图,讲八路军打到了哪里,国民党军队败退到什么地方,使学生认清形势。音乐教师教唱《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古怪歌》等抗日歌曲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来仪中学实际成了宣传抗日的阵地,革命活动的据点。
1943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在我党坚决斗争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不得不被迫停止反共。正在这时渠中校外同学会把原受国民党县府控制的《渠江报》接管了,并彻底改组,由毛良行任经理。自此,渠县唯一的舆论工具,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恶行径,直接为宣传抗日服务。新《渠江报》每期都有短评,文不过百字,笔锋犀利,幽默讽刺,对一些丑恶现象给以深刻揭露。还有《小城小景》专栏,以三言两语反映现实。反动派为了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对国统区人民的民主运动加以镇压,《渠江报》也因之遭到县党部的扼杀。
渠县党组织从重建到发展的历程,集中反映了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反共,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激烈斗争过程。抗日战争八年,渠县人民在党的正确抗日路线指引下,在渠县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积极开展民众运动,实行抗日民主,因而左派力量不断扩大,中间势力逐渐转向,对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巩固抗日后方基地;团结全县人民,特别是团结一大批进步青年,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和宣传;对唤醒民众,促进全面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感召下,我县人民,同仇敌忾,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竭尽全力,出人出钱:有数以万计的五尺男儿为国捐躯或负伤,付出了重大代价,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终于取得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以其悲壮的历程,辉煌的成就载入了史册。
本文作者为朱清远
来源:蓬莱海市的旅游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