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车厢内发生一起男子姚某猥亵女乘客的恶性事件,引发社会公愤。警方迅速行动,姚某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然而,事件热度尚未消退,4月10日,网民杨某捏造“受害人与违法行为人相识并相约实施猥亵”的谣言,试图以“反转”博取关注,最终被警方抓获,可谓
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车厢内发生一起男子姚某猥亵女乘客的恶性事件,引发社会公愤。警方迅速行动,姚某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然而,事件热度尚未消退,4月10日,网民杨某捏造“受害人与违法行为人相识并相约实施猥亵”的谣言,试图以“反转”博取关注,最终被警方抓获,可谓大快人心。
热点事件中的次生谣言本质可与网络暴力归为同类,其带来的流量本质是“毒流量”。杨某的行为将一起明确的猥亵案件包装成带有猎奇色彩的“桃色新闻”,这种捏造不仅消解了受害者的正当权益,更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娱乐化,甚至可能引发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无独有偶,2023年7月26日,公安部通报了一起“武汉小学生被碾压身亡其母收260万”的网络谣言案。通报称2023年5月23日,湖北武汉一小学生在校内被撞倒并二次碾压身亡,随后死者母亲疑似遭遇网暴后跳楼自杀。网民齐某某在对相关信息未经证实的情况下,通过本人账号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被处以行政拘留。这种为蹭热点造谣的行为流毒甚远,危害甚巨!
“毒流量”的炮制源于对“反转”的病态渴求。杨某的谣言之所以能短暂引发关注,与部分网民对“反转”的病态期待密不可分。近年来,“小作文反转”“监控视频打脸”等案例频发,使一些人对“真相”的认知逐渐异化为“等待反转的刺激感”。这种心理被造谣者精准利用,通过制造“反转”假象,他们迎合了部分网民对戏剧性冲突的偏好,甚至让“怀疑受害者”成为一种“理性”的姿态。这种“反转饥渴症”的本质是理性思考的缺位。在猥亵案件中,警方已明确姚某的违法事实,但杨某的谣言仍能引发讨论,恰恰说明部分网民对权威信息的信任不足,反而更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或猎奇叙事。这种心态不仅削弱了社会共识,更可能助长“受害者有罪论”等错误思潮。谣言的传播链条中,部分自媒体和网民为追求点击率,不加甄别地转发、渲染,也对网络空间的清朗造成极大破坏。
遏制“毒流量”的蔓延,既需要法律利剑,也离不开公众的理性参与。上海警方对杨某的迅速查处,彰显了法律对网络秩序的刚性约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以“蹭流量”为名的造谣行为,终将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网民需警惕自身成为谣言的“二传手”。面对热点事件,应主动甄别信息来源,避免被情绪化标题裹挟,对所谓的“反转”,更需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以猎奇为驱动。网络空间的清朗,既依赖制度化的治理,也依赖网民的理性与自律。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热点事件沦为“流量狂欢”的牺牲品,让公共讨论回归对真相与正义的坚守。
撰文 木木
来源:南方网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