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举行“魏兵然宪法书法作品捐赠仪式”, 市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兵然将手写的 88卷、一万七千余字的宪法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市人大常委会收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雪荣向他颁发了收藏证书。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宏
市人大代表魏兵然宪法书法作品被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收藏
4月11日,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举行“魏兵然宪法书法作品捐赠仪式”, 市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兵然将手写的 88卷、一万七千余字的宪法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市人大常委会收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雪荣向他颁发了收藏证书。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宏、周立新、刘建芳,秘书长李杰及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仪式。
石家庄市宪法公园建设时,为浓厚法治文化氛围、深化宪法宣传教育,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在公园中建设石刻宪法长廊,邀请书法家手写宪法全文并碑拓墙书,用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宪法精神、服务全市人民。魏兵然是连续三届的石家庄市人大代表,也是一位成名已久的书法家,得知此事,欣然受邀。 “能够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为弘扬宪法精神贡献微薄之力,是我毕生的荣幸。” 魏兵然激动的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笔之初,魏兵然便决心让每一笔都成为对法治的礼赞。因为这次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让传统书法的筋骨,托起现代法治的灵魂。魏兵然专门找来宪法逐字逐句研读,真正理解宪法精神,并把文中的每一字的繁体字写法一一查清注明。
作为书法工作者,魏兵然始终相信,汉字不仅是文明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图腾。既然要用中国文化最具代表的书法形式呈现,到底选择什么书体?他将中国书法几千年传承的真草篆隶各种书体、各种流派反复斟酌,最终选择了魏碑体。 魏兵然说,“这源于对这份字体的深刻理解——魏碑方正峻拔、骨力雄强,恰如宪法的庄严、不可撼动。它诞生于中华文化交融的北魏,承载着兼容并蓄的气度,这也恰好符合宪法凝聚民族共识、守护万家灯火的根本大法的地位。”
宪法全文一万七千余字,创作这样的巨幅作品必须保证风格前后一致,如果在长卷上写错一个字,就等于前功尽弃。为了能静心创作,魏兵然把书写时间安排到晚上。每每开工前,都要再次研读书写内容,并手抄几段热热身,字迹稳定时再正式下笔。创作的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里,从研墨铺纸到逐字推敲,每天六七个小时的工作、每一页书法作品都是对持久力与敬畏心的考验。这份坚持源自对宪法的信仰,亦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他说,当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时,内心的炽热总能驱散疲倦。
历时3个多月,魏兵然终于完成了88卷、一万七千余字的宪法书法作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宪法的尊重,践行了在人大、爱人大,懂人大、讲人大的情怀。此时此刻,他终于放松下紧绷的神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心中却充盈着无比的幸福感:“手稿完成之际,我更深切体悟到宪法的温度与力量。它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更是写给每一位公民的家书——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人民的意志,饱含着对每一位公民的深切关怀与庄严承诺。”
如今,这部书法作品已镌刻在宪法公园的石刻长廊中,魏兵然又将这幅作品手稿无偿捐赠给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魏兵然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手稿无偿捐赠,希望每一位观者不仅能感受汉字之美,更能铭记宪法之魂,希望更多人透过书法的美学,触摸宪法的脉搏。当魏碑的刚劲与法治的理性交融时,我们便找到了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共鸣点。”
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88卷、一万七千余字的宪法书法作品卷轴全部在机关一楼大厅展出,供机关干部职工、青年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瞻仰学习,让宪法精神随翰墨馨香浸润心田,让更多人在聆听与参观时感受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