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著名期刊eLife“不拒稿”审稿的“新闻”,早有所闻,但一直不知其详。近来科睿唯安官宣将取消其影响因子,许多同事问我的看法。为此,我看了eLife处理稿件的“五步”过程,深感赞同,不失为变革科研与科技出版生态的有益尝试,与我们自己关于分布式自主出版的相关研
本文首发于:
COMMUNICATIONS OF CAA Vol.46, No.2, Serial No.257, February, 2025
关于著名期刊eLife“不拒稿”审稿的“新闻”,早有所闻,但一直不知其详。近来科睿唯安官宣将取消其影响因子,许多同事问我的看法。为此,我看了eLife处理稿件的“五步”过程,深感赞同,不失为变革科研与科技出版生态的有益尝试,与我们自己关于分布式自主出版的相关研究和AI3.0(AI指Academic Intelligence,学术智能)在许多方面是重合的,值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支持。特别是eLife“既不支持影响因子这样模糊的期刊评价指标,也不想要影响因子”的态度,彰显科学本色,更值得学界认真反思和大力支持。借其所言,我们不能再借一个“模糊的指标”内卷我们的科研,我们必须变革科技共同体的生态,特别是科研成果发表的生态!
对于影响因子之类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衍生物,简单地将其戏言为“Stupid Chinese Idea”已不再具有黑色幽默感。开始我曾认为这类指标有一定的用途,但很快认识到其弊大于利,可能“异化”科研生态、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还于2007年为中国计算机学会论坛做了“SCI:谁的悲哀”的报告,且记录成文发表,婉转地表示自己的担心。虽然这是一个有些晚的认识过程,相对于“异化”的速度有些慢,然而我的立场是一贯的:反对以学刊之因子论文章之质量,反对以引用之多少评学者之水平。直到2017年,在加拿大参加IEEE的主编论坛(PoE)上,听了科睿唯安代表的报告之后,第一次知道这个公司,我也第一次意识到SCI之流所含的巨大且合法的商业利益,从影响因子到大学排名,再到中学生报考大学到大学招聘博士生,一个巨大的失控的灰色产业链正在兴起。对此我十分担心,并公开向与会的国际同行表达了自己的不安和建议:如此下去,必然导致学术活动的异化加剧,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而IEEE作为一个公益性非盈利的专业组织,不应为任何第三方盈利公司的商品站台,更不应直接在其期刊网页上显示一个私营谋利公司之影响因子的信息。
今天频繁出现的期刊“On Hold”网络热点新闻,涉事主编的无奈“抗争”,假论文作坊借机无底线的助流引流行为,加上“eLife事件”,更让我意识到在SCI衍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相应的商业化学术投机腐败之外,一种更加可怕的学术异化现象可能加速涌现:商业学术“警察化”!各盈利公司为其经济利益,必须维护其“指标商品”的“权威性”,就像奢侈品公司必须对仿制品打假一样,必然出手打击由其“指标商品”所催生的各种学术投机行为。
学术投机和学术腐败行为在这些“指标商品”的助力之下,近来愈演愈烈,加上“论文工厂”、“引用公司”等黑色产业的助燃,更加可怕,连新兴的发表渠道,如一直向善、良性至少中性的Arxiv也己被一些投机者系统地异化为引用操纵工具。这些行为必须打击,并受学术共同体的谴责。问题是一些“指标商品”公司并没有,也没有能力和公信力,以经济规律和职业规范对投机行为进行治理,反而主要从低成本维护其产品和商业利益的立场进行强制干预,自然就出现饶毅教授所描述的现象:“一群自己毫无科学见识、因为没有发表过重要结果而在科学界失业、或者本来就不是科学界的人,居然扳指头做幼儿园算术就可以影响世界科学界,在某些地方影响还很大,这是科学的悲哀还是地方或机构的悲哀?”。特别是西方极端“白左”政治的介入,加上“不会骑马的骑兵队长”(马斯克语)的“勇敢”指挥,更使得这些“商业学术警察”的“执法”方式粗暴,而且无视已具有相对经济实力但有助于其盈利之生态的组织化投机出版公司(其行为学界皆知,极大地加剧学术不端行为,形成黑色论文产业链甚至黑暗生态),选择性“执法”。如此下去,不但是“商业学术警察化”,或许更可怕的学术“黑手党”化将出现。目前社会媒体上出现的形形色色“黑论文”产业借机“引流”之乱象,不顾道德底线甚至无端个人攻击为其“论文中介”和“论文写作”公司借机变相打广告,应该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注。任由其发展下去,将毁掉我们已知的科技生态。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真心希望我们不要进入一个未知的“网暴化”或“黑手党”的全球学术时代。
以“Letter”为例,这本是科学从伊始至今的一种有效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信息的交流方式,今天却变成了一种有效且“公开”操纵“影响因子”的工具,而且许多当今“权威”的期刊之所以“权威”就是靠此起家,生产“指标商品”的公司对此也心知肚明,几乎不进行任何治理。以至现在许多刊物以“Letter”形式发表学术“论文”,背离“Letter”之本意,并让“Letter”占其页面从50%甚至到90%以上,严重地歪曲了实际的“影响因子”数值。原因很简单:在计算影响因子的简单除法中,“Letter”不入分母,但其得到的引用数计入分子,客观上让“Letter”成为减少分母扩大分子的“杠杆”,如同操纵股市的金融杠杆,操纵影响因子的简单且有效的工具。
对此,生产“指标商品”的公司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商品市场行为,不可再完全以学术行为对待,因为他们已把学术商品化了,不可再完全以学术的形式和低成本手段来处理这些投机行为。其次,他们必须加大投入,治理其产品,比如,主动且精准地区别“Letter”和正规的科技论文,为传统和真正的“Letter”留一条“生路”,而不是目前的不回应不通知,单向、直接、粗暴处理。再次,加大投入修改其计算影响因子公式的研究与努力,不断迭代,消除投机的作用。例如,不再计入“Letter”的被引效应,彻底消除靠“Letter”有意无意进行投机的行为及其效果。
从1994年筹办智能控制杂志写下自己人生第一篇“Letter”,至今我单为IEEE的期刊就写了上百篇“Letter”,而且从来不审,都是直接发编辑部,接着排版、校核(Proofreading),十分简单,是期刊与学者之间双向交流的有效方式。然而,眼下“Letter”的各式变种,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已失去其直接“交流”的非正规论文之本色,甚至令人痛心的沦落为识不清、认不得、说不明的影响因子之操作工具。
对于“Letter”的乱象,学术共同体是时候进行治理了,但这应该是一个过程,特别要关注那些对此己付出努力的尝试,尤其是年轻学者的尝试。而且,不应由商业公司以单向粗鲁,甚至先入为主,不与被调查方有任何交流而处理,不但不合学术传统,更不合社会行为规范。当同事告我有些私企为其所谓的“高被引”学者像FBI一样建档立案,专人负责,成为各种大学排榜机构的支撑商业资料和一些大学的招聘依据,让我更加担心:难道这些私企真成了科研工作者背后的“大老板(Big Boss)”,不但有裁决学者发表论文的警察式“执法权”,甚至还有决定其能否从事科研的“生杀大权”?眼下的eLife事件,说明连期刊可能也难以幸免,我们必须警惕这一苗头和趋势。
在此,我希望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此科技己成为社会发展无可否认的关键与核心动力的时代,必须有自主的科技评价体系,不可受一些商业公司的主导甚至垄断,否则追求利润的资本天性加上复杂的商业生态,会给我们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带着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今年恰好是SCI出现的“甲子之年”纪念,我们必须在承认Garfield创办“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公司,用一己之力推动SCI理念并成功变革了文献计量学之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不但要对其效用“祛魅”,还要对其在当下国际形势中更大的潜在“危害”有所认识。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活,也使参与其中的西方资本家和投资者获得巨大的回报。但这些人没有把其部分所得利润合理地分配给相应的西方国民,导致一些西方国家“生锈带”区域丛生,还催生出极端新政客以及《乡下人的悲歌》中所描述的现象。最初,他们还把这些归于自身的问题,但现在已完全“甩锅”于中国。
这一教训,不可忘记,更不可在科技出版和更广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再现,冲击人类的科学共同体。当我们花了巨大的科研经费写成论文放入西方一些私企的数据库后,又花巨款从其数据库中把论文取出,使ISI这一挂着研究所外衣的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破产到目前成长为影响巨大的世界性大企业,且带动起一批相关“学术”商家和机构。这一蝶变,中国科研工作者功不可灭。问题是,这些私企是如何利用和分配其利润的?特别当我们一些写论文的方式已使一些西方传统学者无法再写下去,我们一些办杂志的方式也使一些西方学术机构无法办下去,任由发展下去,他们会不会像对待自由贸易和产业迁移一样把“锅”甩给我们?让我们在“被赚坑了钱还帮人数钱”的过程中,又成为“破坏”国际学术出版与交流甚至科学共同体生态的“替罪羊”?这已经不再是“科学家与商人之间,我们支持谁?”如此简单的问题了。对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以应对,消除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科学论文和科技期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论文将成为新世界重要的新“粮食”,即“喂养”诸如“大模型”之类新社会知识基础设施的“粮食”。科技工作者写论文就是历史上的农民种田,而杂志就是生长收获玉米、小麦、水稻等各种“粮食”的“农田”,极其重要,必须尽心培育和尽力护养,使其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一些私企手中的“垄断”商品。
希望最近的乱象只是暂时的,也希SCI催生的各种其它“指标商品”,如Citescore、Google Scholar(GS)等能够充分发展与公平竞争,使相应的市场良性化。不过,去年访欧时发现连GS亦已被“浓缩”为“打击(即HIT:H指数、单篇高引数、总引数)”之器,开始失其完整描述之初衷,信息不精准再加异化,令人担忧。无论如何,根除学术投机行为的根本,不在这些商业学术“警察”,还是必须坚持“不以刊论文,不以引评人”的原则,支持eLife的变革科技生态的努力,加快分布式加密去中心化科技出版与评价的研发,从技术上打破商业学术垄断行为。
祝愿SCI早日变成SCE++般:Slow(慢,静下心来),Causal(漫,去掉功利),Enjoying(愉悦、享受)、Elegant(格调、品味),Easy(轻松、简洁)……让我们SCE++般地从事科研活动,把“I”换成“E”,把那些垃圾般的论文“Litter”清掉,化为有益于学术交流的“Letter”,把非人的内卷Involution消除,让自然的进化Evolution主导。一句话,维护人类的尊严,推动人类的福祉。致谢:本稿2024年11月完成,非常感谢数位同事的补充材料和修改意见。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