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长走的太突然了。去世的前几天,我们还在微信上互动,怎么说走就走了,让人实在难以接受。今后,再也见不到他的慈祥笑容,听不到他的亲切话语,得不到他的点拨教诲,怎么不叫人伤感和心痛。
初心如磐
——在郑守增将军身边工作的日子
文 / 长春
四月初,在北京参加郑守增中将的告别仪式,送了老首长最后一程。返回后,心里仍久久不能平静。
首长走的太突然了。去世的前几天,我们还在微信上互动,怎么说走就走了,让人实在难以接受。今后,再也见不到他的慈祥笑容,听不到他的亲切话语,得不到他的点拨教诲,怎么不叫人伤感和心痛。
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正如他的为人,淳朴善良,谦逊低调,作风务实,雷厉风行……
思绪回到1995年初。我由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调整到党办,做秘书工作。从集团军到军区,与将军朝夕相处六年时间,跟随下基层,上高原,去边防,亲眼目睹首长为聚焦打赢、维稳处突、强边固防、抢险救灾、支援地方建设辛勤操劳、呕心沥血,也亲眼见证了取得的典型经验和累累硕果……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闪过几个词语:布衣将军,平民将军,本色将军……
"昔日手拿放羊鞭,今日身坐巡洋舰,率领精兵七千三,镇守宁夏贺兰山。"这首打油诗,是当年军首长为郑师长写的,一度广为流传,我在团里当干事时就听到过。不曾想到,若干年后,竟然能够来到将军身边工作,从此结下了三十年的不解之缘。
记得那天我到集团军党办,向军首长报到,心里有点忐忑不安,郑军长说:"党办事情多,注意加强学习,严格要求,我下部队和出差时你去一下,其余时间你们两位秘书把军里领导交待的事情办好,把各项工作协调好。"顿时,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时间一长,了解的情况就多起来了。
1993年,军委主席到集团军视察,在军部冒雨检阅机关和直属分队,听取了汇报,作了重要指示,并题词"牢记神圣使命,续写光辉篇章"。
视察工作期间,主席问郑军长:"听说你放过羊?"
郑军长答:"报告主席,我确实放过羊。"
主席说:"你放过羊现在当军长,不简单哩。"
自古以来,良将起于卒伍。将军于1944 年 6 月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立志报国,自觉接受先进思想熏陶,1963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当月参军入伍。
将军的履历可谓辉煌:入伍后,他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被评为“五好战士” 、 “标兵班长”、"标兵连长"。此后,32岁任团长,39岁任师长,42岁任军参谋长,49岁任军长,当干部后两次越级提升,多次到军队院校学习深造。
"黄土高原养育了我,革命老区影响了我,军队这所大学校造就了我,我不能忘本,唯有牢记职责,不负重托,才能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信任。"这是将军在集团军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曾经讲过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军之长,责任重大,工作繁忙。但是,他始终把学习思考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常年累月坚持不懈。
将军曾坦言,他提升为团长时,被吓了一跳,感到诚惶诚恐。当时团里老同志比较多,有的任团领导已经多年,所以自己担心挑不起重担。虽然组织上信任帮助,班子成员支持配合,个人也很努力,但由于年轻没经验,工作中留下了遗憾。后来,师长当的还可以,主要得益于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将军没有什么特别的业余爱好,业余时间除了听听广播,看看新闻,锻炼身体,就是读书看报,批阅文电,思考问题。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包里始终装着一两本书,一个笔记本,一副阅读眼镜。首长讲话的场合很多,除非重要会议、讲评班子等场合,通常都是自己动手准备,即使需要机关帮助起草提纲,首长都会出思想、出路子、出观点。时间长了,机关干部都知道,为军长准备讲话稿,不要排比对仗、四六句等虚头巴脑的东西,必须有的放矢,很接地气,通俗易懂,实在管用。其实,这些要求一点都不低。
我们这代机关干部,大多数是科班出身,常常为跟不上首长的思想频道和思维层次而感到不安。由此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距,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而在于持续的学习实践能力和与生俱来的总结领悟能力。
工作中,将军善于吃透上情、把握下情,提出符合部队实际的思路措施。当时,集团军数万部队,二十几个团以上单位,数百个连队,分散驻守在陕、甘、宁、青四省(区),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部队管控和建设的难度很大。为此,他提出了"狠抓落实,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并且坚持数年。这两句话,简洁明了,充满辩证法,符合部队实际,在领导机关指导部队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人生来为战胜。作为军事主官,将军始终以带兵打仗为己任,以全面提高部队打赢能力为目标,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着力抓好部队基础训练、首长机关训练、科技练兵和训练改革,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为实现军事训练的新突破,他决策并大抓了高科技知识学习、军事主官集训、科技练兵先行试点、大规模比武竞赛等活动,推出了"精武铁人"胡学智、"爱岗精业标兵"李民等一批先进典型。他经常讲,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强调训练必须实打实、硬碰硬,严抠细训,求质求效。对训练中搞花拳绣腿和"假把式"的行为,他深恶痛绝,发现后往往批评很严厉,有那么几次,让几个主官面红耳赤,当场下不了台。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军事训练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有效提高了部队战斗力。集团军先后举行了"西部-93 "、"银南-95 "、"西部-97 "、"西部-98 "等较大规模的战役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将军十分注重谋长远、使长劲、求长效。他常讲,要确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识,不能把私心杂念带到指导部队建设里去,不能把岗位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要有老老实实、埋头苦干、长期奋斗的思想。但凡看准的事,他会盯着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整旅整团加强基层建设,就是一个例证。他常讲,基层是战斗力的源泉,基础不牢,房塌屋倒。他听取常委和机关的建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规律,倡导推行"军师重点抓旅团、旅团面对面抓基层"的指导方式,坚持合力抓、全面建、整体上,大力推动整旅整团加强基层建设。部署这项工作时,他一口气讲了六点理由,足见他的深谋远虑。之后,集团军每年采取一个大动作,连续抓了两年多之后,兰州军区首长机关慧眼识珠,认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召开专题会议将经验推广全区。
1997年4月,军长代表集团军在全军基层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可以说,达到了墙内开花内外都香的效果。返回部队后,领导机关的同志向他表示祝贺,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功劳是大家的,不是我们军长政委的。我们抓工作不是为了出名挂号,而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当然,得到了上级认可,更有利于统一思想,抓好这项工作,这也是正效应。他当军长六年,先后与三任政委搭档,班子成员认识统一,整旅整团加强基层建设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工作始终没有松懈,进一步打牢了基层建设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
将军作风深入扎实。每年,他都要抽出大量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检查指导,蹲点帮建。集团军二十几个团以上单位,他每年都要尽量去一遍,到实地,查实情,办实事,解难题。他曾讲,这样才能心里有数、感觉踏实。他下部队,始终坚持轻车简从,常常是一台车,三四个人,从不兴师动众。他说,到了连队,看看三个地方,即班排内务、厨房和菜地猪圈,就可了解该连的日常管理情况,检查两三个连队,就会基本掌握旅团面上的管理情况。
首长每年要结合蹲点帮建,在一个连队住上几天,睡睡战士的床铺,吃吃连队的饭菜,与干部战士拉拉家常。他把这个方法叫做"蹲一个连队,帮一个旅团"。每次蹲点帮建,他都要与旅团班子成员逐个谈话,还要找一些营连主官谈谈,为此常常把晚上休息时间用上了。帮建结束时,他都会作讲评、提要求、传帮带,耐心传授统班子、抓干部、正风气、打基础的办法。对部队反映的各种难题,他都记在心上,返回后让机关帮助解决。
有一年,军长到了驻天水某师师部。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军长转到师直侦察营,看到营部桌子上放着值班日志,他拿起来就看,并念道:各单位,郑军长有个习惯,早上起床后会到连队转一转,看一看,望各单位做好准备……云云。在场的干部和值班人员非常紧张,只听军长笑着说:看来我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了,不过这也好,对你们的工作也是个促进。这时,在场的官兵才松了口气。
将军生活朴素,从不讲究。首长改不了的是浓厚的乡音,忘不了的是家乡米脂的味道。小米饭,蒸南瓜,烤洋芋,大烩菜,黄馍馍,还有羊杂 碎,就是他的最爱。时间长了,首长到了团以上单位,吃饭时总少不了羊杂 碎……我们机关的同志说,羊杂 碎胆固醇含量太高,还是少吃点好,他说过去生活条件差,哪里有那么多肉吃,能吃上羊杂 碎就不错了,现在成为习惯了。结果是各单位照样做,首长照样吃。
上行下效,源清流洁。在军首长的影响之下,那些年,集团军部队的接待标准都比较低,吃的是家常菜,喝的是当地酒,一律不上高档菜和高档酒。比如,某装甲师招待所,接待上级领导机关,少不了上一个红烧猪头,上面系上红丝绸,谓之"师菜"。在外人看来,这样确实有点"土",但"土"得实在,十分难得。
将军为人随和,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干部战士都愿意与他接触。正因为如此,有关将军的传说和段子不少。有的真有其事,有些就是"编排"(陕北话)他,将军听到后也不以为意,一笑置之。将军到兰州军区任参谋长后,一天军区机关开会,中途休息碰见一名机关干部,将军大声说:"某某,听说你在背后学我讲话哩,还学得挺像!"这名干部赶忙给首长敬了个礼,回答道:"没有,首长。"将军说:"你别紧张,我不但不批评你,还要感谢你,你是在给我做活广告呢!"说完,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
到军区工作后,将军分管战备训练和装备工作整整八年时间。他按照军区党委的部署,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对战备训练工作的检查指导,注重利用大项任务锤炼摔打部队,先后组织完成边境封控行动、部队实兵演习、"友谊—2004”中巴联合反恐、 “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记得我到政治部办公室工作后,有一天王秘书打来电话说,首长从高原下来身体不适住院了。我立即赶到兰州陆军总院探望,劝首长高原还是少去点好,首长说,战备训练是中心工作,我得为军区党委和司令政委负责任啊!
是啊,革命加拼命,拼命干工作,是他的一贯性格,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怎么能改变得了呢?
——当连长时,连队在屈武山进行国防施工,情况复杂,险情丛生,郑连长总是冲在最前面。一次,郑连长率先下洞排险,突然一块大石头滚落下来,顿时尘土四起,干部战士们见此情景,大声哭喊着:“连长,连长……”幸运的是,刚好有个狭小的藏身之处,但郑连长还是被石头砸伤,头部血流不止。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施工中,因为没有及时治疗,将军的头部始终留着一块很大的伤痕。
——当团长时,家人发生煤气中毒,幸亏赵阿姨做针线活睡得晚,凭着最后一点意识坚持着爬到屋外呼喊求救,随即昏了过去,幸亏邻居听到后,赶紧跑进屋里把三个年幼的孩子抱了出来,全家才得以获救。郑团长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中宁到吴忠也就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他实在忙得脱不开身,只是委托沈琪副政委顺路给孩子们带来两瓶麦乳精……
如今,那个踏破贺兰山阙、点兵大漠戈壁、走遍天山南北、情注边关冷月的将军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朽,风范长存。从放羊娃到士兵,从士兵到将军,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即使后来率领千军,位高权重,也不改初心,坚守本色,心灵永远像溪水一样清澈透明,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景仰。
作者简介:长春,毕业于西北师大,后特招入伍,先后在步兵团、集团军和军区机关、省军区工作,历任排长、干事、股长、参谋、秘书、副处长、处长、副秘书长、军分区政委等职务,2017年退休。
来源:拂晓哨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