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办“校内职业技能速成班”:微专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9:19 2

摘要:这些年,高校本科专业可谓变化多端,让人应接不暇,目的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让毕业生更有就业能力。现在高校时又兴起了微专业,教育部为此推出了“双千”计划。这就是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这些年,高校本科专业可谓变化多端,让人应接不暇,目的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让毕业生更有就业能力。现在高校时又兴起了微专业,教育部为此推出了“双千”计划。这就是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一、什么是微专业?

按照高校的解释,微专业是在专业系统中具有专业属性的最小单元,以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这个最小单元就是主修专业中的一组课程。有的表述为“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聚焦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领域,快速响应新兴产业和技术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这是经过精心修饰过的文学表达,含糊不清,脑子需要转几个弯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微专业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特意打包的几门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理解为校内或专业内“快餐式技能培训班”或是“订单式技能培训班”。

这是在线教育创造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比如,某个行业某个岗位,需要员工掌握某项或几项技能,教育机构就围绕这些技能组织几门课程,经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使之达到上岗要求,与传统的技工培养模式什么不同,只是适应现代化条件下新岗位而已。

比如某高校开设的“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具体课程是“中央厨房设计与管理”“膳食营养与安全”等,重点是学习预制菜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央厨房工业化生产标准和操作技能。

二、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从微专业的起源即知,主要目的是适岗性的技能培养,目的是精准匹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高校大扩招之后,高校毕业生一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突破1000万之后,就业已经是难上加难,无论哪个层次哪个专业毕业生都是如此。

真的是社会没有需求吗?也不完全是。事实上,一些用人单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找不到与岗位相匹配的应聘者,这也是这些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高校毕业生多是普通本科专业毕业,只有理论知识,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掌握生产和工作技能的员工,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程度的错位,大量高校毕业生只能用非所学,变相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

专业调整需要几年时间,师资培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快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就借用在线教育的做法,并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微专业,针对现实需求,打包几门课程,进行知识与技能“速成”,通过“短平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技能方面与用人需求进行对接,打通就业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三、微专业是校内职业技能速成班?

微专业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并未进入也不可能进入本科专业目录,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也不是传统专业的“瘦身版”,还不是传统的专业方向,属于高校的“自选动作”,属于非学历、非学位教育范围,但是高校出具相关的认证证书。

以某大学的“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为例,面向校内本科生、研究生,如果在毕业离校前,修完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由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同样可获得“微专业证书”。

微专业也需要缴纳学费。某大学开设的“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以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生为招生对象,学制1年,24个学分,学费1920元。某校“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每学分370元,总计5180元。

网友们,高校兴起微专业的动机是让学生在专业之外,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而掌握一些就业技能,以便与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相对接,能否达到目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端坐校园的教师能否瞄准职业要求、自身是否具有职业技能,实际效果还得拭目以待。比如“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相当于考公/培训班,因为能力与素养需要在工作中养成而不是培训出来的,而且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是地道的外行。不知你们对此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讨论,以供网友们欣赏。

#高考择校#

(本文为百家号“人生透镜”原创、首发,谢绝搬运;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来源:智宸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