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大石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天等县中山街已升腾起特有的烟火气。每逢三六九的圩日,来自驮堪、都康等乡镇的银发匠人们,清早便背着竹篾背篓赶集。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宽扇、簸箕铺陈开来,竹青色与蔺草香在熹微晨光中氤氲成水墨画卷。
视频剪辑:记者 管林华 通讯员 何天龙
4月9日,大石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天等县中山街已升腾起特有的烟火气。每逢三六九的圩日,来自驮堪、都康等乡镇的银发匠人们,清早便背着竹篾背篓赶集。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宽扇、簸箕铺陈开来,竹青色与蔺草香在熹微晨光中氤氲成水墨画卷。
在这片延续数百年的市集旁,85后壮族女子钟思丽的直播间里,手机支架正代替蔺草、竹篾架起新的传承桥梁——订单数突破100单的提示音,与老匠人指尖的劈啪声,谱写着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二重奏。
钟思丽在检查宽扇的品质。黄丽华 摄
钟思丽出生在天等县驮堪乡贤民村,家族世代与宽扇、竹编结缘。她的祖父是村里有名的竹编匠人,而都康乡教惠村特有的蔺草种植与编织传统,更在她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村里的老人们会精选颜色鲜亮、笔直匀称的蔺草,经过晾晒、筛选等工序,再以34条纵向、16条横向的经纬编织法,制成桃心状的宽扇。”钟思丽轻抚手中的作品介绍,流畅的弧线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智慧。
近三年数据显示,钟思丽通过电商年均助农销售超万把宽扇、数千对箩筐等手工编织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其中200万元直接惠及农户。
来源:南国今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