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的高粱和撇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20:58 2

摘要:在中国北方广袤的黄土地上,高粱与撇撇共同编织着独特的民俗图景。这种被称为"蜀黍""乌禾"的作物,凭借抗旱耐涝的特性,成为古代北方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明代以来"高粱"的统称逐渐普及,而各地对它的称呼却千差万别:介休称"茭子",关南呼"箭箭",晋蒙地区则用"撇撇

高粱与撇撇:

——介休农耕文明的物质与精神图腾

陈全

在中国北方广袤的黄土地上,高粱与撇撇共同编织着独特的民俗图景。这种被称为"蜀黍""乌禾"的作物,凭借抗旱耐涝的特性,成为古代北方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明代以来"高粱"的统称逐渐普及,而各地对它的称呼却千差万别:介休称"茭子",关南呼"箭箭",晋蒙地区则用"撇撇"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汇。

每年农历六月,介休高原的高粱开始抽穗,黄白渐变的穗头在风中摇曳,宛如大地的微笑。待到秋收时节,农人将秸秆割下晾晒,从中精心挑选出紧挨穗头、光滑无疤的莛秆,这些长达50厘米的"箭箭",将成为制作撇撇的原料。在绵山脚下的乡村,老人们至今保留着祖辈传下的手艺:用四根粗针穿线,以瓦盆为基准,将莛秆按粗细分类缝合,最终制成淡黄光滑的圆形撇撇。这种千针线的劳作,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更串联起家庭与社区的温暖纽带。

撇撇的用途远超实用范畴。在传统农家中,它是盖锅盖缸的必备工具,是晾晒谷物的天然支架,甚至能作为雨天应急的蓑衣。现代厨房里,它化身为环保的饺子托盘,让"一群鹅扑通跳下河"的民俗意象得以延续。这种跨越时空的实用主义,折射出介休人民对高粱文化的深度依赖。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介休作为元杂剧重要传承地留存了大量饮食民俗记载,却唯独不见"撇撇"的踪迹,这或许暗示着古代饮食器具的地域性差异。

"撇撇"一词的流变更显文化交融的趣味。在晋中方言中,它既是厨房用具,也是形容人瘦的俚语;武汉孩童用纸叠成"撇撇"嬉戏,福州人则用竹篾编织同类器物。这种跨方言的词汇传播,印证着农耕文明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更耐人寻味的是介休民间歇后语"锅盖没梁梁——是个撇撇(谝谝)",将日常器物与市井智慧巧妙勾连,展现着民俗语言的鲜活生命力。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器物,实则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坐标。当不锈钢厨具逐渐取代传统撇撇,当"箭箭"制作的技艺濒临失传,我们更需珍视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小而有趣的民俗"。它们如同绵山高粱秸秆般坚韧,穿越千年时光,仍在诉说着中国人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望。

陈全,1972年生人,供职于介休市体育运动中心,介休作协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知彼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