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坡容易下坡难?战术家梅德姆的精妙论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21:17 3

摘要:1837~1838年,赶上了拿破仑战争尾巴的俄国军事理论家卡尔·沃尔德马·尼古拉·冯·梅德姆男爵(Karl Woldemar Nikolai Baron von Medem)——他当然是个波罗的海德裔贵族——出版了两卷本著作《军事教育机构手册:战术篇》(Так

喜欢爬山的人都知道一句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不过,若是把高大的山换成低矮的坡,那至少对路人而言,下坡路段可比上坡路段好走多了。

1837~1838年,赶上了拿破仑战争尾巴的俄国军事理论家卡尔·沃尔德马·尼古拉·冯·梅德姆男爵(Karl Woldemar Nikolai Baron von Medem)——他当然是个波罗的海德裔贵族——出版了两卷本著作《军事教育机构手册:战术篇》(Тактика. Учебные руководства для военно-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第二卷10~13页便讲了讲坡度对交战、机动的影响。

据其总结,坡度超过45°时,便只有少数惯于在山间行走的散兵能够以个体行进。

坡度在30~45°之间时,也只有以散开队形行动的步兵才能行进、战斗。

坡度为15~30°时,密集队形的步兵总算可以缓慢、艰难地继续维持队形行进,但列队发起刺刀冲击就不要想了。至于骑兵,此时总算可以散开后以个体行进。

坡度低于15°后,步、骑、炮三大兵种均可通过,但通行难度自然是炮兵最大,骑兵次之,步兵最小。

比如说,炮兵自下而上时要想大体正常地机动作战,就得在坡度低于5°的地段行动,骑兵则是10°,列成密集队形的步兵则可放宽到15°。

对步兵横队和纵队而言,下坡比上坡方便,这一点毋庸赘述。

然而,对骑兵而言,状况却恰好相反,按照梅德姆的说法,这是因为“从马的生理构造来看,下坡比上坡困难得多”。

当然,骑兵横队或纵队上坡时坡度自然不是越大越好,梅德姆认为,若是坡度不超过5°,那么上坡时的骑兵冲力会远远优于下坡。

若是坡度在5~10°之间,那么就战术层面而言,上坡依然优于下坡,但骑兵上坡期间体力消耗较大,不宜冲击时间过长。

若是坡度达到10~15°,那骑兵横队和纵队依然能够保持密集队形上下坡,但此时已经无法做到按照常规做法实施慢步-快步-跑步逐级加速的冲击了。

梅德姆给出的论述,实际上算是对大约三十年前哈托夫在《战术通论》俄国版里那句简评的扩充和修订。

哈托夫的俄版《战术通论》(Общий опыт Тактики)大多译自“大军团之父”吉贝尔的原版《战术通论》(Essai général de tactique),但结合18~19世纪战例和俄国具体国情做了相当多的补充。

△哈托夫夫妇

那段谈及上坡容易下坡难的内容便是哈托夫原创补充,他认为:

众所周知,骑兵在上坡时发起进攻比在下坡时更具优势;因为马匹在上坡奔驰时总是[比下坡]更有力。弗里德里希二世在霍采米茨(Хоцемиц/Chotzemitz)会战中就经历过这种情况,普鲁士骑兵上坡冲击,奥地利骑兵则是下坡冲击:普军骑兵几乎没有感受到奥军骑兵的打击,而是处处击垮奥军骑兵战线。

哈托夫在此举出的战例乃是普军视角下的1757年6月18日科林会战。此战虽然以奥军获胜告终。普军齐滕(Zieten)中将却指挥左翼骑兵击退了奥军骑兵上将纳道什迪(Nádasdy)麾下右翼骑兵。

从德国总参绘制的战场地图来看,哈托夫所言不虚,齐滕的确指挥普军骑兵沿着缓坡仰攻得胜,夺占了小高地,迫使奥军右翼骑兵后撤到拉多维斯尼茨(Radowesnitz)附近。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