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琼州海峡东北部,北港岛如同一枚翡翠镶嵌于碧波之上。1605年,琼北7.5级地震导致琼山、文昌交界处72个村庄陆陷成海,北港岛沦为孤岛。那场地震也造就了蜿蜒曲折、深入内陆的东寨港。辽阔的滩涂和封闭的海港适宜红树林的生长,这里也成为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
在琼州海峡东北部,北港岛如同一枚翡翠镶嵌于碧波之上。1605年,琼北7.5级地震导致琼山、文昌交界处72个村庄陆陷成海,北港岛沦为孤岛。那场地震也造就了蜿蜒曲折、深入内陆的东寨港。辽阔的滩涂和封闭的海港适宜红树林的生长,这里也成为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因紧邻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港岛区域红树林、滩涂湿地、海草床等热带滨海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2000年,在北港岛附近海域,一头追逐猎物的巨鲸搁浅在附近海域。等到岛上村民发现,它已经搁浅多时了。村民想尽一切办法营救,最终还是没有救活它。淳朴的村民将巨鲸转移到岛上埋葬,用水泥砂石为它立碑建墓,每逢清明节都去拜祭。这件事情可谓北港人生态意识觉醒的里程碑,也埋下了今日“鲸北北”文化IP诞生的种子。
在生态保护实践持续推进的背景下,2024年,文化创意设计团队基于北港人与鲸鱼的这段动人故事,结合鲸鱼、北港渔民形象等元素,设计了“鲸北北”系列IP形象。在北港村,随处可见“鲸北北”的身影,它或是一手持铁锹、一手拎水桶的赶海形象,或是双手捧书认真阅读的形象,或是端着海鲜美味的形象,分别代表“赶海者”“读书郎”“美食家”三重角色设定。
“鲸北北”形象成为承载着北港岛生态记忆与文化基因的符号系统。基于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理论,“鲸北北”IP构建了由图像符号(视觉形象)、指示符号(生态关联)和象征符号(文化记忆)组成的复合符号系统。在品牌色彩的选取上,以日出黄、潮汐橙、北港蓝、林间绿4种颜色来呈现,代表的是“渔”文化、建筑元素、海洋生物和红树林,更加生动、立体地讲述北港村的故事。
目前,“鲸北北”形象的文创产品约有40款,含冰箱贴、钥匙扣、玩偶、抱枕、T恤、丝巾、帽子、防晒袖套、背包、雨伞、笔记本、微信表情包等。“鲸北北”已经化身为北港岛新的守护使者,继续讲述北港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动人故事。
北港村的渔民世代与海共生,传统渔业中蕴含着对海洋的敬畏。25年前的鲸鱼救援,让村民们深刻意识到,海洋生物不仅是资源,更是需要守护的生命。“鲸北北”不仅是一个简单可爱的IP形象,而且见证着村庄从 “靠海吃海” 到 “护海养海” 的蝶变。
缘于爱海护海的朴素情感,北港岛的村民们自觉化身为环保志愿者,在沙滩上巡查和劝阻游客不文明的赶海行为,呼吁人们做生态亲海的践行者;经过专业培训,村民们积极参与到滩涂底栖生物、蟹类、鸟类、海草、红树林等自然资源的监测活动中,为摸清当地的生态本底资源提供了更多科学有效的数据;村民们成立了北港青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承接了包括企业团建、生态赶海、亲子观鸟、生态研学等多种活动,不少村民通过参与活动导览、手作教学等工作实现了增收。
2024年,北港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先后入围生态环境部“2024年全国20个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以及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举办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OECMs(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
当北港村民将鲸骨安葬处化作生态教育基地,当“鲸北北”形象从文创产品升华为精神图腾,这座海岛正在演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式创新。北港岛的实践证明,最动人的保护叙事往往始于对生命的悲悯,而最终将升华为文明层面的自觉。“鲸北北”这一IP形象不仅传递着爱护生态、呼吁环保的理念,也拉近了北港岛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北港岛,体验赶海、观鸟的乐趣,探索渔村文化。当敬畏自然的信仰融入文化血脉,当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共鸣,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之道终将通向更辽阔的深蓝。而“鲸北北”,正如这场信仰之旅的永恒航标,守护着渔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