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少飞执导的《以美之名》用这句台词劈开屏幕,将一把锋利的社会手术刀递到观众眼前。这部由姚晨、贾静雯主演的国内首部医美题材都市剧,自3月30日登陆优酷及三大卫视以来,直面医美行业偏见,聚焦“求美者”背后的心理创伤与重生,撬动观众对审美标准的深层思考。
文 | 姆明
来源 | 看电视
“你有没有想过,你认为的美的标准,到底是由谁制定的?”
李少飞执导的《以美之名》用这句台词劈开屏幕,将一把锋利的社会手术刀递到观众眼前。这部由姚晨、贾静雯主演的国内首部医美题材都市剧,自3月30日登陆优酷及三大卫视以来,直面医美行业偏见,聚焦“求美者”背后的心理创伤与重生,撬动观众对审美标准的深层思考。
当镜头从急诊室的监护仪转向整形科的无影灯,医疗剧的议题不再是急诊室的生死时速,而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价值博弈。《以美之名》锚定“美容贷骗局”“全脸剥离手术风险”等行业议题,直指“颜值即正义”的社会症结,赋予医美行为哲学与伦理的双重重量,将“美”的讨论推向自我认同与社会规训的交锋场。
当全民陷入容貌焦虑漩涡,医美究竟是通往自由的船票,还是新的规训枷锁?该剧去除“整形即虚荣”的简单批判,借手术刀下的故事引导观众思辨:当容貌焦虑成为时代症候,医术能否成为渡向自我认同的舟楫?
医疗本质碰撞商业法则:
行业的双面解剖刀
从法医实验室的解剖台转向中医馆的药碾子,医学叙事的维度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地重构。这种转变不仅是题材的拓展,更是对医疗本质的重新审视。
《以美之名》借真实案例剖开医美行业双面性。公立医院医生乔杨(姚晨 饰)恪守医疗本质,私立机构创始人周静雯(贾静雯 饰)奉行市场法则,这对医科大同窗从宿敌到理念对峙,在行业乱象中展开价值碰撞。
剧中以病例为切入点,直击“医美非医疗”的认知误区。“恐龙女孩”方婷因颅骨肿瘤导致面部畸形,呼吸受阻的生存危机与被异化的社会目光交织。当专家会诊给出保守切除20%肿瘤的安全方案时,乔杨却坚持风险极高的全切手术。
因为乔杨知道方婷真正渴求的不是保命,而是挣脱“怪物”标签的尊严。这个被血管密布的病灶困住的女孩,求职遭拒、日常被凝视的困境,将“美与生命等值”的命题推至台前。
为说服众人,乔杨连夜查阅资料,从《柳叶刀》中获取灵感,拟定实验性全切方案。此方案若成功,既能解决方婷难题,又可成医院典型案例,但科室领导认为风险过大,批评乔杨 “手术是为解病人痛苦,而非大夫过手瘾”。
于是乔杨双管齐下,一边让方婷与医院沟通,表明要么全切肿瘤,要么转院;一边趁专家参观时当众推介新方案,迫使院方同意由她主刀全切手术。
当手术台突发血管破裂,她以新技术力挽狂澜,却因锋芒过盛遭明升暗贬。这场惊心动魄的医疗博弈,既撕开医美行业的技术严肃性,更暴露出体制内的平衡法则。
同样地,《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以真实人工心脏研发为背景,在展现技术突破的同时,抛出“生命价值量化”的伦理议题;《外科风云》则直击医疗体制病灶,通过个体在职称评审、医保冲突中的挣扎,呈现行业在市场化下的阵痛,展现出医疗剧从“英雄叙事”向“系统解剖”的转变。
剧中,家暴受害者江蓉70余处伤痕的修复手术,成为双女主理念碰撞的焦点。周静雯提议手术压缩至三小时并公开直播,乔杨质疑其直播作秀倾向,这场既合作又对抗的手术,将医疗本质与消费属性的争议推至台前。
实际上,江蓉是家暴幸存者,也是网络暴力受害者,舆论不解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缘何急寻整容,却未看见疤痕深处结痂的屈辱。对江蓉而言,“变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斩断苦难记忆的重生仪式。
作突破传统医疗剧框架,将黑医美陷阱、容貌焦虑产业链等诊室外乱象纳入叙事,以“整形整的不是脸,而是心”的核心理念,重新定义医美行业,这里不是虚荣的名利场,而是残缺生命重获尊严的战场,每个手术刀下的抉择,都是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庄严守护。
从行业深扎到价值升维:
技术赋能剧集的叙事景深
《以美之名》作为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首部播出的电视剧上线,同时被纳入国家广电总局超高清端到端工程。
该剧以显微级镜头语言重构医疗叙事,手术台上镊子夹持缝合线的张力、手术刀划开组织的肌理纹路,在4K技术的极致呈现下,不再是悬浮的戏剧符号,而是让观众“沉浸式旁观”的专业场景。
剧中“恐龙女孩”全切肿瘤的手术段落,通过4K镜头将传统医疗剧的“紧张感”转化为“在场感”。这种技术细节的突破,本质上是对医美行业严肃性的影像正名,观众看见的不仅是医疗操作的复杂精密,更让“医美首先是医疗”的核心命题在视觉冲击中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3800亿元,2.3亿消费者催生的“美丽经济”背后,是20-35岁女性为主力的庞大群体对容貌的集体焦虑。《以美之名》捕捉到这一痛点,即被母乳导致胸部干瘪的母亲、沉迷“网红脸”的少女、因家暴疤痕被网暴的幸存者,这些角色的遭遇正是现实中“颜值即正义”规训的镜像。
剧中“换脸术背后的生死赌局”“美容贷陷阱”等情节,暗合某医美APP调研的68%术后焦虑、23%医疗事故等数据,将行业繁荣表象下的伦理危机转化为可感知的剧情冲突。观众在方婷“要命还是要脸”的抉择中,看见的不仅是虚构的戏剧冲突,更是自身在容貌焦虑与生存尊严间的挣扎投射。
从《医者仁心》对医患信任危机的探讨,到《以美之名》对医美伦理的追问,医疗剧始终在记录时代情绪的变迁。手术刀划开的不仅是皮肤组织,更是横亘在“自我认同”与“社会凝视”之间的价值高墙。医美究竟该成为打破外貌焦虑的手术刀,还是强化审美霸权的刻刀?当“变美”从个体权利异化为社会生存的隐性门槛,医学行业该如何在商业利益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医疗剧的叙事变迁中。
不同于传统医疗剧的医患温情套路,《以美之名》以双女主的职业理念碰撞构建戏剧张力。乔杨与周静雯从宿敌到战友的蜕变,既是职业理念的碰撞,更是女性突破职场桎梏的缩影。二人在救治患者、对抗行业乱象中达成和解,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既为国产医疗剧开创“行业深扎”新范式,更以“整形整心”的价值观缝合社会对美的认知裂痕。
同时,剧中网红迷失自我、富豪殒命的悲剧,警示过度追求“完美”与“青春”的代价,正如台词“手术刀雕刻不了灵魂的光芒”所点明的,真正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而非科技塑造。
4K镜头下的手术场景是技术理性的极致呈现,而镜头外的众生相则是人性温度的感性书写。
当乔杨为家暴受害者江蓉设计疤痕修复方案时,剧作没有停留在医疗技术的展示,而是通过江蓉“疤痕是屈辱的印记”的独白,将手术升华为对女性尊严的捍卫。技术细节、社会议题与情感共鸣的三重叙事,让《以美之名》超越了类型剧的局限,成为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除了照见4K技术赋能下的影视工业进步,更照见“美丽经济”浪潮中,每个个体对自我认同、生命尊严的永恒追寻。
在“颜值焦虑”蔓延为社会病的当下,《以美之名》不仅是一次技术试验,更是一次价值宣言。医美行业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制造完美皮囊,而在于修复破碎人生;国产医疗剧的破局之道,也不在于悬浮的戏剧冲突,而在于像4K镜头般精准对焦现实肌理,让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在手术刀的光影中达成和解。
从行业剧到时代镜鉴:
医疗剧的叙事启示与本土突围
七年前,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以“江南美人”这一整形文化符号,撕开了东亚社会的容貌焦虑创口。女主角姜美来将先天容貌缺陷视为人生原罪,在校园霸凌的阴影下选择整容换取“普通人生”入场券,却陷入人造美貌带来的新歧视链。
剧作突破非黑即白的审美批判,通过男主母亲的天生丽质反讽线,即美貌使其沦为丈夫眼中的花瓶、职场能力的遮蔽物,揭示出社会规训对个体价值的双重绞杀:无论天然或人造,对女性身体的评判始终是权力博弈的战场。
与韩剧的细腻叙事不同,美剧《整容室》则以近乎外科手术刀的锋利,剖开整形行业的血色真相。这部曾获艾美奖与金球奖的剧集,毫不避讳地呈现隆胸假体植入的肌理细节、变性手术的解剖画面,甚至将手术台比作“人体加工厂”。
近乎纪录片式的真实感,既满足了观众对医疗行业的猎奇心理,也因过度暴露血腥场景引发伦理争议,例如遭到无数美国家长的投诉,要求停播这部剧。
国产剧《以美之名》选择了一条更具本土特质的创作路径。剧集通过“手术前心理建设”“术后恢复叙事”等间接叙事,将“身体改造”升华为社会问题的解剖台,实现了从“职业剧”到“社会问题剧”的跨越。
这种转变背后,是创作者对观众审美升级的回应,即当代观众不再满足于看医生“开金手指”,更渴望在CT片与手术刀背后,看见医疗体系与社会肌理的深层勾连。
从《心术》的医患关系启蒙到《以美之名》的社会议题深扎,医疗剧的进化轨迹,既显影着医患关系的变迁、医疗技术的进步,也投射着大众对“健康”“美丽”“尊严”等命题的集体思考。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医疗剧的类型扩容,更是一个行业叙事正在突破边界。
当手术无影灯照亮的不再只是解剖台,而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病灶,医疗剧便完成了从行业图谱到时代镜鉴的蜕变。这种叙事范式的转型,或许正是类型剧回应现实焦虑的最佳注脚。
主编:罗姣姣
文:姆明
排版:姆明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