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行音乐,不再属于所有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04:22 1

摘要:音像店的玻璃柜泛着昏黄的光,老电视吱吱响着,正在重播《超级女声》的海选片段,你在货架间打转,店里摆着最新的专辑《魔杰座》《后青春期的诗》《我的电台FM S.H.E》。这些回忆通过社交平台迅速传播,网友们也纷纷分享当年自己常听的歌与最爱专辑,称“想起来了,我都想

“你醒啦,现在是2008年。”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你醒啦,现在是2008年”成了热门话题,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全民流行”的年代。

音像店的玻璃柜泛着昏黄的光,老电视吱吱响着,正在重播《超级女声》的海选片段,你在货架间打转,店里摆着最新的专辑《魔杰座》《后青春期的诗》《我的电台FM S.H.E》。这些回忆通过社交平台迅速传播,网友们也纷纷分享当年自己常听的歌与最爱专辑,称“想起来了,我都想起来了。”

2008年至今,音乐消费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在怀念的不只是当年的音乐,更是那种共同的文化体验。

当音乐还是一件“大事”

在2008年,听一首歌可能意味着一整套仪式的启动。

你得走进音像店翻找唱片,守着电视等一场音乐节目,或是给广播节目发短信支持喜欢的歌手。在宽带刚刚普及、移动数据昂贵的年代,随身听、MP3撑起了随时随地听歌的日常。在线音乐还远未“上桌”,主流音乐消费嵌套在“线下”与“实体”的语境中,呈现出强烈的有形特征。

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整个产业生态翻篇——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终端设备和平台的更迭,智能手机逐步取代CD机、MP3和电视成为最主要的音乐入口,流媒体平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音乐节目也不再是打歌首选阵地,大型电视平台退至二次承接,KTV从曾经的社交标配逐步式微,年轻人的情绪出口被短视频、直播间所替代;而音像店更是几乎一夜消失,最后一批坚持售卖唱片的线下零售点,也正在转型为小众潮流文化集合空间,脱离了音乐流通的主线。

不难看出,整个行业已经从“场域依赖”转向“平台依赖”。音乐内容被整合进更庞大的内容生态之中,消费发生在非专门化、非线性的环境下,音乐变得随时可得,但也逐渐失去了“在场”的仪式感。

这种转变重塑了我们与音乐的关系,最直观的,就是“听音乐”不再是一种专门的行为,它成为了日常情境中的碎片化BGM,变得低注意力,与此同时,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在消解。曾经要为等一首新歌蹲在电视机、电台前,现在首发也不过是APP上的一条推送,错过了也无所谓,反正它还会在你的推荐流里出现;线下音乐场景逐步消退,音乐的物理“占地”少了,情绪的沉浸感也被稀释。

虽然音乐消费已经大幅数字化,但大家还是怀念那个线性、沉浸式、有仪式感的时代,于是我们看到各大平台都在重建体验——“年度回顾”、“听歌画像”、“跟唱挑战”。这种努力的核心在于,重建那些让人珍视的音乐时刻,打造情感锚点,回应大众对深度参与的需求。

数字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让音乐丝滑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流行文化研究者Raymond Williams曾指出,文化体验的变化往往与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流媒体的普及最大程度上抹平了消费摩擦,却也因此剥离了它带来的仪式价值。

过去的仪式感为我们创造了无数共同的音乐记忆,但随着这种集体体验被打破,不仅消费方式发生改变,流行音乐的公共性也随之瓦解。

流行音乐的“空心化”

在今天讨论“流行音乐为何越来越不流行”,首先要回到一个被忽视的前提:流行音乐曾经的“流行性”,是建立在中心化的传播结构和有限选择基础上的,而这种结构已无法孕育新的全民爆款。

2010年之前,流行音乐的分发路径是清晰的——主流电视台、广播电台、音乐榜单、唱片公司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传播闭环。唱片公司决定内容,媒体决定曝光,大众在特定渠道接受并讨论音乐,一首歌可以凭借集中打榜,在音乐节目和MV反复播放,迅速进入公共记忆。

可以说,正是这种由主流渠道构建起来的“共识机制”,才让流行音乐成为代际记忆和社会性话题的载体。

但在数字时代,这一结构被彻底打散。算法重构了音乐的宣发路径,传播过程从编辑筛选转向个性分发,把关人消失了。人们听的更多、选择更丰富,音乐聆听也愈发走向细分圈层,同时伴随的是听众之间的共同经验的大幅减少。尤其是到了短视频时代,一个人刷到的热歌,另一个人可能从未听说。

这一传播结构、消费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流行”的生成机制。

当流行音乐不再拥有统一的发声平台,宣发策略自然也随之改变。以往,音乐宣传依赖传统媒体集中曝光、线下活动路演以达成“全民可见”;如今则必须依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求出圈,通过短视频二创、接力挑战、Meme营销快速获取流量。

这种营销逻辑式要“抓眼球、抓时机、抓场景”,对音乐本身的要求反而变低。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副歌、一段降调改编或者DJ版就足以支撑15秒的短视频被大量传播,但爆红段落未必能带动整首歌的热度,更难转化为对歌手的认知积累。

营销逻辑的重构,也反映了行业变现路径的变化。

过去音乐作为一个可以被独立消费的作品,成功的标准是专辑销量、演唱会票房和广播打榜成绩;现在则更多被嵌入短视频、直播、品牌联名、综艺IP之中,成为内容生态链中的一个节点。它的“好坏”由使用场景和传播效率来评估,最终的营销落点,也不再是传统的音乐消费行为,而是流量、转化、社交声量,以及能否撬动跨平台的商业协同。

这套机制确实提高了传播效率,也让更多创作者得以快速被看到,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流行音乐的“空心化”。流行的生命周期被压缩至几周甚至几天,“爆款”的密度上升,但留存能力显著下降。一首歌可能在抖音上播放过亿甚至几十亿,却从未进入大众的长期记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产生一种矛盾体验:听过很多歌,但没有哪一首被真正留下。看似热闹非凡,却极少出现当年一样,具有跨时代共识与文化存在感的时代金曲和全民巨星。

简而言之,流行音乐正在失去它曾经赖以存在的公共文化属性。音乐的传播环境变了,但我们对“听音乐”这件事的心理结构、情感逻辑和价值期待,并没有完全同步。

感知习惯与媒介形态之间存在一个落差,这种“未完成的适配”,或许就是我们怀念2008年的原因所在——哪怕那时的歌不一定更“好听”,但那时的听,是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流行文化不再属于所有人

事实上,公共文化氛围的消退,不仅仅是音乐行业的孤立现象。

在过去十余年间,整个流行文化生态都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转向——从大众传播体系下广泛共享的文化体验,逐步向个性化消费过渡。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反向的文化情绪浮现。“你醒啦,现在是2008年”式的话题频频刷屏,更多反映的是大家对集体文化体验的怀念。当人们一遍遍回看老剧、复听老歌,不只是因为过去的内容优秀,而是因为现在的媒介环境不能再提供类似的全民文化体验。

近年来,全球实体唱片销量逆势增长,线下演出空前火爆。这些现象都指向:人们依然渴望真实、共享的音乐体验。音乐产业或许很难回到过去,但它依然需要找到新的方式,在碎片化环境中重新创造共享体验的可能,既要理解当下听众行为的变化,也要回应大众的深层需求。

或许我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个还能为同一段旋律集体驻足的年代。

当有形的载体与公共氛围走向消退,那些需要拆开塑料覆膜、准时收听的体验,反而成为对抗碎片时代的锚点。抛向2008年的梦境,那里藏着我们对未来音乐生态最隐秘的期许。

来源:音乐先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