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28日,四川资阳安岳县16岁的学霸李某,女,8月26日晚上7点从家里离开,身穿睡衣未带手机。
曾经有一篇无比令人痛心的新闻:
2024年8月28日,四川资阳安岳县16岁的学霸李某,女,8月26日晚上7点从家里离开,身穿睡衣未带手机。
8月28日,记者拨打寻人启事上的联系电话,对方表示系李某同学的妈妈。
她透露,李某在8月28日被找到。
“已经轻生,在河里找到的。”
寻人启事上,特别强调孩子是学霸,还晒出了一张面试通知书。
图片来自网络
在“优绩主义”的席卷下,因为成绩落后而抑郁焦虑的孩子比比皆是。
也因为会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个孩子成绩这么好,前途一片灿烂,还会想到轻生?
我们采访了一位保送北大的孩子,希望从她的故事里,能找到大家需要的答案。
01
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爸是那种学神级别的人物,靠读书从农村来到城市,改变命运,标准的“寒门贵子”。
所以他认为他的学习方法,在我身上同样可以复刻。
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我或许可以远远超过他。
在他的培养下,我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小学到初中基本永远是班上的第一名,家长会上我永远是被表扬的那一个,所有父母看向我爸妈的眼神都充满羡慕。
可这一切是以什么代价换来的呢?
才上小学,我爸就给我把初中的课程准备好了。
“你看,咱们小学就开始提前学初中了,初一就开始提前学初二的,等到初二的时候就可以学完初三的内容,再用一整年来中考复习,那提分不是轻而易举,怎么着也能比别人领先一大截吧?”
他一边说,一边用笔在纸上比比划划,画下一条时间轴,初一初二初三,每一年每个月每个星期要干什么,都被规划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等到他的长篇大论终于结束,他还不忘自我吹捧一下:
“谁家能有一个像我这样指导他学习的老爸?还不是都得自己学,你这是修了八辈子的福。”
当然了,这样还算“和平”的战友关系,只存在于他心情好的时候。
我数学一直不好,偏偏我爸最擅长的就是数学,一直是我脾气暴躁的私人家教。
印象非常深的一次,是初二的期末考。
那天我考完试回到家,心情大好,收拾东西就准备出门和同学玩。
结果我爸面色一转,怒道:“玩什么玩?先把数学答案对了!”
我急火攻心,也顾不得自己是在顶嘴:“不可以等成绩出来吗?现在就对答案,分数不高会坏我的好心情。”
他一听我这么说,更加生气,用高到让我发抖的音量说:“觉得自己考的不好就逃避是吧?不对完答案不准出房间!”
愤怒与委屈在我心中交替升起。
我不是那种爱哭的小孩,但每当我爸开始攻击模式,眼泪就像开了阀门一样,在我眼睛里面咕噜咕噜的打转。
而我老爸总是能将这解读为软弱与认输的象征,更加恼火:
“哭什么哭,哭能解决问题吗?一看到你这个样子就讨厌,自己回房间好好反省去!”
后来我再想哭,就咬着牙屏住呼吸,就算全身抖个不停,眼泪也不会掉下来了。
就好像我成功地找到了身体的暂停键,先让自己的灵魂在身体之外飘荡一会,就感觉不到心脏的绞痛与眼泪的酸涩了。
那次期末考试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考了总分年段第一。
我爸被亮眼的成绩安抚,又开始整日笑口常开,喜上眉梢。
是的,每次都是这样,每次都是这样。
生活不会重复,可是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总有东西可以让我爸火冒三丈:
被写成加号的减号,
在下意识中扫向地下的橡皮屑,
没有抄写完整的笔记,总是能成为他火枪的靶子。
我一方面发自内心地认同着不知不觉在我心中种下的优绩主义的种子,一方面又痛恨着他的怒火。
同时因为长期的依赖,害怕他对我的学习放任不管,我对他的所有命令言听计从。
我唯唯诺诺,忍气吞声,不断地给自己洗脑——不可以,你不可以讨厌自己的父亲,不可以辜负为你好的苦心。
就这样,我从不敢偏轨半分,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跌跌撞撞地长大着。
初中生活是单调而乏味的。
永远也做不完的卷子,刷不完的题,记不完的重点,走路吃饭脚下生风,一边跑操一边往单词本上瞟一眼,连和人讲话的时间都要精心计算。
当时参加爷爷的葬礼,旁边有个阿姨暗戳戳得对我说:“你爸爸讲,要是你考上清华北大,就把你列上家族的族谱,你知不知道嘞,女孩子是不能上族谱的,你要当第一个呦。”
我勉强扯出一个假笑,心里却在苦笑。
后来上了高中,学习压力翻了三倍不止。
我搞不懂天书般的数学题,写不好阴晴难测的政史地,擅长的语文英语也是差强人意。
我胆战心惊,害怕无比,害怕自己考不上想去的大学,去不了想去的远方,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中,被丛林法则审判。
再后来,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各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在身体里横冲直撞,我一边学习,一边没日没夜地胡思乱想。
最后,连思考的力气都没有,日常的琐碎像是被冻结住,使一切在我眼里都变得使人意兴阑珊。
那时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睡觉,睡觉,睡觉……
在永恒无尽的睡眠中,暂时封印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我开始请假,开始只是半天,一天,后来是一整周一整周的请。
所有人都以为我很快就会好起来,但事实上这一切却越来越糟。
头疼,肚子疼,胸闷……
医院一统指标查下来,样样过关,怎么也找不到病因。
最终医生语重心长地让我妈带我去心理健康检查室,我才知道,我居然有了半年的焦虑症与抑郁症。
02
确诊抑郁症,我松了一口气
确诊抑郁症后,不知道为什么,我松了一口气。
好像我终于有了停下来休息的正当理由。
我不管数学,不管作业,不管成绩,从早到晚躺在床上刷手机,看小说。
我妈见状,忧心忡忡地找到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
第一次和咨询师视频通话时,我很紧张,不敢往屏幕里看。
"别担心,这里没有评判,只有倾听。"咨询师说。
我渐渐放松下来,开始和咨询师进行沟通。
"你愿意和我谈谈你的感受吗?"咨询师的声音很柔和。
我犹豫了许久,终于开口:"我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困住了,无法逃脱。"
"听起来真的很痛苦。"
咨询师回应:"能具体说说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我闭上眼睛,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初二那次期末考试后,虽然考了第一,但我却感觉不到一丝快乐。之后,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低落..."
我将这些年的痛苦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
父亲的高压教育,永远不够好的成绩,凌晨三点还在刷题的夜晚,以及那半年来挥之不去的躯体症状和绝望感。
咨询师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听起来你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你的父亲非常爱你,但他可能不知道他的爱对你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他只是希望我能成功。"我低声说。
"成功有很多种定义,"咨询师解释道,"你父亲似乎把成功定义为不断超越他人,永不犯错。但人生不是数学题,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正确答案。"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咨询师教我认识抑郁症,告诉我这不是我的错,也不是软弱的表现。
她还教我如何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识别负面思维模式。
"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时,试着问自己:'这是事实,还是我的主观想法?'"
起初我对这种方法嗤之以鼻。
"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咨询师并不生气,只是平静地说:"试试看,记录下来后,过段时间再回头看看,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
我听了咨询师的话,之后每次有极端情绪时,都会提笔记录下来,过个几天再看。
一次次的复盘以后,我发现能够刺激我情绪的,永远都是有关于学习的事情。
于是我刻意屏蔽掉一切有关于学习的话题,连刷手机都把同学的动态忽略。
过了有半个月,我的心态稳定下来许多。
正当我开始有正向改变时,我爸发现了我的咨询记录。
"你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他怒吼道:"你这就是懒的,你以为找几个心理医生就能解决你的懒惰吗?"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反驳:"我不是懒惰!我是真的很难受!"
"难受?考不上清华北大才难受吧!"
他冷笑:"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的条件?"
就在我们争吵不休时,我妈突然晕倒了。
我赶紧叫救护车送她去医院。
检查结果显示,我妈因为我生病后长期焦虑,加上过度劳累,血压严重偏高。
医生说再晚些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我爸固执的心突然动摇了,他甚至决定接受心理师介入家庭,学习亲子知识。
只要我妈能好起来。
03
我爸开始改变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爸开始改变。
他不再强迫我每天学习到深夜,而是允许我有休息时间;
他不再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对我大吼大叫,而是学会了倾听;
周末,他会带我和母亲出去散步,享受难得的家庭时光。
而我,也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慢慢找回了自己。
我重新拾起了绘画——这是我小时候的爱好,却被父亲以"浪费时间"为由禁止了多年。
我还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在文字中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
但我和我爸仍然存在沟通问题。
"每次我一开口,他就说我不知感恩。"
"我不知道怎么沟通。"
我对咨询师抱怨。
"也许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
咨询师建议:"不如写下你的感受,以书信的形式表达。"
我犹豫了很久,终于拿起笔,写下了一直以来不敢说出口的话:
"爸爸,我知道你为我付出了一切,我也一直努力满足你的期望。
但这些年,我真的好累。
我失去了笑容,失去了睡眠,甚至差点失去妈妈。
我不是故意让你失望,我只是需要停下来喘口气..."
我把信偷偷放在我爸的公文包里。
第二天早晨,我被厨房里的动静惊醒。
走进去,惊讶地发现父亲坐在餐桌前,手里拿着我的信,眼眶通红。
“对不起女儿,爸爸……爸爸不知道你这么痛苦。”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脆弱的一面,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对不起爸爸,我也不该让你失望。"我哽咽着说。
父亲摇摇头:"是爸爸对不起你,爸爸太固执了,只知道逼你学习,却忽略了你的感受。"
我们父女俩抱头痛哭,多年隔阂在泪水中融化。
一个月后,我的抑郁症状好转许多,并且可以集中注意力做事。
说来奇怪,在我爸不逼我学习以后,我反而对学习起了兴趣。
我回到学校,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但我不再逼迫自己,选择劳逸结合。
高三上学期,我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夺得金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
我爸知道以后,直接回了老家大摆宴席,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闺女上了北大。
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我知道,虽然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我已经不再孤单,也不再害怕。
因为这一次,我会为自己而活。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