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燃烧全过程分析:一旦热失控10秒内就产生明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09:25 3

摘要:6月18日凌晨,一段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底盘突然冒烟,随后爆燃的视频刷爆全网。从车主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

一、小米SU7高速起火,现场火光冲天

6月18日凌晨,一段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底盘突然冒烟,随后爆燃的视频刷爆全网。从车主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

- 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突然报警"电池故障"

- 3分钟内浓烟从底盘喷涌而出

- 消防赶到时整车已被大火吞噬

- 最终烧得只剩骨架(车头LOGO清晰可见)

这是小米SU7交付以来**首例公开的高速自燃事故**,瞬间引发全网热议:

- 米粉:"说好的宁德时代神盾电池呢?"

- 黑粉:"1999交个朋友,999烧个痛快"

- 围观群众:"新能源车还敢买吗?"

二、深度拆解:SU7自燃的5种可能原因

1. 电池包穿刺?(最可能原因)

从燃烧位置看,火势从底盘中部开始,与电池包位置高度吻合。业内专家分析可能遭遇:

- 路面异物击穿电池包(螺丝/铁片)

- 电池模组内部短路(电芯品控问题)

- 冷却液泄漏导致热失控

关键证据:车主称事发前听到"底盘异响"

2. BMS系统失灵?(软件背锅)

电池管理系统(BMS)本该在异常时:

- 立即切断高压电

- 启动冷却系统

- 警示车主逃生

但SU7从报警到爆燃仅3分钟,明显快于行业平均5-8分钟的逃生窗口

3. 结构设计缺陷?(硬伤预警)

对比特斯拉的电池防护:

- 小米电池包离地间隙13.5cm(Model 3为14cm)

- 底部仅2mm铝合金护板(比亚迪用3mm钢板)

- 无主动灭火装置(蔚来ET7标配)

4. 快充惹的祸?(使用隐患)

据悉车主刚在服务区完成:

- 10%-80%仅用15分钟(超快充)

- 电池温度显示52℃(临界危险值)

- 立即上高速并保持120km/h(双重负荷)

5. 概率事件?(官方说辞)

小米汽车火速回应:

- "初步判断是单个电芯故障"

- "自燃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已成立专项组调查"

但网友发现:回应通篇没提"赔偿"二字

三、新能源自燃数据对比:小米处在什么水平?

2024年行业自燃率统计(每万辆):

- 比亚迪:0.08起(刀片电池确实稳)

- 特斯拉:0.12起(主要发生在老款车型)

- 蔚来:0.15起(换电站定期检测立功)

- 小米:0.3起(样本量小但数值扎眼)

残酷现实:

- 电车自燃速度是油车的3倍(燃烧温度超1000℃)

- 夏季事故率比冬季高70%

- 80%自燃发生在充电/高速场景

四、车主自救指南:遇到冒烟怎么办?

1. 黄金3分钟逃生流程

① 立即开启双闪靠右停车

② 不挂P挡!不断电!(保留车窗控制)

③ 解开安全带→开窗→踹门(电子锁可能失效)

④ 逃到100米外(电池会连环爆炸)

2. 千万别做这些事

❌ 试图用灭火器灭火(锂电池火需专业设备)

❌ 返回车内取物品(已有车主因此丧命)

❌ 站在车头/车尾(爆炸冲击波主要向两侧扩散)

3. 预防性检查清单

✅ 每月底盘检测(4S店可免费做)

✅ 避免电量90%跑高速

✅ 快充后静置30分钟再行驶

✅ 安装电池护板(约2000元)

五、行业启示:价格战下的安全隐患

这次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

1. 为抢交付牺牲测试:SU7从发布到量产仅用1年(特斯拉Model 3测试了3年)

2. 供应链管控风险:同一批电池混用不同供应商电芯

3. 过度营销反噬:"媲美保时捷"的宣传抬高了用户预期

某电池工程师爆料:"现在新车企的验证标准,比手机行业还宽松"

六、消费者该怎么办?2024年购车建议

1. 等调查结果

- 如果是个案:小米应该会免费换车+补偿

- 如果是通病:大概率会悄悄升级电池包

2. 现阶段谨慎选择

- 首批车主建议加装:

- 电池护板(防穿刺)

- 远程监控(实时查看电池状态)

- 自燃险(一年约800元)

3. 替代方案推荐

✔️ 求稳选:比亚迪海豹EV(刀片电池零自燃记录)

✔️ 要智能: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8年16万公里电池质保)

✔️ 不差钱:蔚来ET5(换电体系定期检测)

今天,摘取一篇发表在《储能科学与技术》上的论文片段,探究纯电动SUV汽车燃烧火灾特性及关键时间节点,为人员逃生及消防提供参考。

1.整车燃烧进程

第一阶段(0~60s):电池包内热扩散

当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后,聚集的热量会迅速使周围电池包发生热失控,电池包局部起火加剧,火焰从裂纹中冒出。

约10s后,电池包内部起火加剧,电池包产生明火。

由于受到电池包的结构限制,此时的热量不能有效地向上传播,燃烧伴随的大量烟气经过车内动力舱从车轮处向外排出,随着电池包内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加速了整个电池包热失控的传播并缓慢向上蔓延。

第35s时,汽车前部有火苗蹿出。

第二阶段(60~120s):车厢内可燃物燃烧

当电池包热失控传播到外围电池进一步引发了热失控时,其火焰与热量将会把车厢地板、车门内覆盖件等可燃物点燃,从而引发车厢内可燃物的燃烧,观察发现,相比于车厢底部,火焰通过车顶的传播速度更快。

烟气积聚在整车模型顶部,并缓慢覆盖整车,阻碍了火灾的观测,但车辆后动力舱的火焰十分显著。在70s时,由于持续高温烘烤,玻璃温度升高,汽车车窗被高温震碎,烟雾冒出窗外,同时大量外界空气进入车厢参与并加剧车内可燃物的燃烧。

第三阶段(120~150s):整车全面燃烧

随着车厢内的可燃物被点着,火灾进一步向动力舱蔓延。由于仿真中未对动力舱的结构进行设计,所以动力舱空间内的含氧量充足,动力舱内燃烧更加充分且剧烈。

2.整车燃烧进程火焰传播

电芯着火后,由于热失控现象,在5s内产生明火,小范围的电池燃烧经过30s左右转化为电池包的大范围燃烧并伴随大量的黑烟冒出。

经过火焰的向上传播,第90s,火焰从前左右侧车轮、引擎盖的缝隙及破碎的车窗中冒出,汽车前部几乎被火焰覆盖。空气进一步加速了燃烧过程,之后火焰向后方蔓延直至整车燃烧。

由此可见,由于起火电池位于动力电池包左上部位(底盘前部),电池包起火后的热传播向前蔓延的速度大于向后蔓延的速度。

由于电池模组为点火源,周围温度最高,前两个阶段汽车后部的温度还不足400℃,随着燃烧的加剧后部温度才逐渐升高。

总的来说,整车烧损存在底部重、两头重、中间轻的情况,这与实际案例情况相符(灭火后汽车前部损毁程度略大于后部)。

3.驾驶舱烟雾分析(配合图片演示)

图中所示为驾驶员位置的感烟探测器检测到的烟气浓度变化曲线,根据图像:

大约在火灾发生后的15s,烟气开始进入乘员舱,短短5s内,烟气浓度就达到了60%。

整个乘员舱在25s左右就被烟气完全覆盖。随着电池热失控程度的扩大,大量烟气会通过车身的空隙、底板工艺孔或通孔进入乘员舱。

当火灾达到40s时,车窗玻璃尚未破裂,此时乘员舱仍处于封闭状态。这对于车内乘员的逃生非常不利。

尽管在70s时,车窗玻璃爆裂,但由于更多氧气进入车厢,车内可燃物的燃烧加剧,导致车厢内烟气浓度继续上升。火灾刚发生时,由于地板总成结构的原因,烟气不会立即蔓延至车舱,一旦当烟气通过缝隙进入车舱蔓延,其扩散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危险浓度。

参考文献:[1]郭琦琳,陶亮宇,马哲树,等.纯电动SUV汽车火灾数值模拟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4,13(03):1000-1008.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762。

来源:殊书观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