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老年教育:构建新时代养老人才培养新范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10:09 3

摘要:编者按:本文聚焦红色文化赋能老年教育,以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如何破解老年教育人才匮乏、模式滞后等问题,提出“技术赋能+代际互动”新路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建议读者关注红色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模式,以及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推动老年教

编者按:本文聚焦红色文化赋能老年教育,以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如何破解老年教育人才匮乏、模式滞后等问题,提出“技术赋能+代际互动”新路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建议读者关注红色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模式,以及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

红色文化赋能老年教育:构建新时代养老人才培养新范式

明渊庆泽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老年教育不仅是提升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路径,更是传承红色基因、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关键载体。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 + 代际互动”的老年教育人才红色思政教育创新之路,为破解老年教育专业人才匮乏、教育效果评估缺失等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老龄化时代的老年教育新命题

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传统养老模式正从“生存保障”向“精神赋能”转型。然而,老年教育领域面临双重困境:

(一)人才缺口显著全国老年教育专业教师不足10万人,且80%缺乏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训练,难以满足老年人对革命历史、价值传承的学习需求。此外,老年教育机构在招聘和培养专业教师时,往往面临资金有限、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难以保障。

(二)教育模式滞后传统课程多聚焦书画、养生,红色思政教育存在“单向灌输”“代际断层”等问题,难以激活老年人的情感共鸣与社会参与。许多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单调、形式枯燥,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红色文化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其蕴含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与生命智慧,恰好为老年教育注入了“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根据文化资本理论,红色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本,通过教育传承可以转化为老年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其精神成长。将红色思政教育融入老年人才培养,不仅是传承革命基因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创新路径。

二、红色思政教育:老年人才培养的核心赋能

老年教育人才的红色思政教育,本质是通过历史叙事、情感体验与价值共振,构建“知识传承—情感认同—行为转化”的育人链条。

(一)精神滋养:激活银发群体的生命价值对老年学员而言,红色文化是一部“活的生命教科书”。力明艺术宫中陈列的抗战时期老照片、解放区生产工具等文物,串联起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记忆。当80岁的退休教师在“三线建设展厅”看到当年用过的图纸时,主动加入“银发讲师团”,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对青年一代的价值传递,实现“受教育者”到“传承者”的身份转化。

(二)代际桥梁:重塑跨时代精神对话红色文化打破年龄壁垒,成为代际沟通的“精神公约数”。力明学院开展的“红色基因编码”工程中,青少年用3D建模技术为革命文物建立数字孪生体,老党员则讲述文物背后的战斗故事。这种“技术赋能 + 口述历史”的协作模式,使95后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从课本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老年人在指导青年过程中获得强烈的社会价值感,代际互动频次提升60%。

(三)认知维护:促进积极老龄化发展神经教育学研究表明,红色历史叙事可激活老年人海马体记忆功能。力明学院通过VR技术还原《马关条约》签署场景,老年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瞳孔扩张度提高31%,情景记忆准确率提升47%,印证了红色教育对认知功能的维护作用,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三、力明实践:技术驱动下的教育生态创新

依托全国最大的校园红色文化基地——力明艺术宫,学院构建了“资源数字化、教学场景化、评价精准化”的红色教育体系。

(一)虚拟现实:重构历史体验场景开发“红色记忆VR系统”,将长征路线、抗战战场等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空间。老年学员佩戴智能眼镜即可“亲历”飞夺泸定桥的险峻,通过手柄操作“传递”行军物资,这种具身化体验使历史事件的情感认同度提升52%,知识留存周期延长3倍。数据显示,参与VR课程的学员主动推荐给亲友的比例达89%,形成“体验—认同—传播”的良性循环。

(二)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传承生态建立“红色记忆区块链平台”,将10万件革命文物转化为不可篡改的数字资产。老年学员通过学习、讲解、修复文物等行为获得“数字守护者”身份,其贡献值同步记录在区块链上。这种“精神财富可视化”模式,使82%的学员感受到自身价值被认可,累计生成红色教育数字档案2.3万份,革命故事传播效率提升5.2倍。

(三)智能监测:动态优化教育效果部署“五维三阶”评价系统,通过眼动追踪、语音情感分析等技术实时采集学员反应。当系统监测到某学员在“南京大屠杀展区”出现长时间凝视且心率异常时,自动触发“双轨反馈机制”:一方面推送历史背景深度解析,缓解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记录其情感共鸣点,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该系统使教学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8%,学员持续参与率从65%提高至89%。

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

针对老年教育特点,研究团队构建了“认知—情感—行为”三维效果评价体系。

(一)认知维度通过情景记忆测试、历史知识问答,量化红色文化知识掌握度,数据显示参与红色课程的学员相关知识得分较普通班高41%。

(二)情感维度采用情感语义分析技术,评估学员在小组讨论、主题演讲中的情感倾向,“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提升73%。

(三)行为维度追踪社区志愿服务时长、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参与度,发现老年学员年均参与红色宣讲达12次,带动家庭成员参与率达58%。德尔菲法权重分析显示,“技术赋能”对教育效果的贡献率达58.3%,印证了现代技术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五、政策建议:构建老年教育红色生态共同体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老年教育红色导师库”,将红色文化通识课纳入老年教育专业必修模块。依托高校与红色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目标到2030年实现专业教师红色教育资质全覆盖。同时,制定导师选拔标准和培训内容,明确考核机制,确保导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创新教育供给模式推广“线上虚拟展馆 + 线下体验基地”融合模式,开发适老化红色教育APP,设计“银发研学路线”,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学习需求。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技术设备的适配性和操作简便性,针对老年人的技术接受度差异,开展分层次、个性化的技术培训。

(三)完善效果评估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区三方协同的评估体系,将红色教育参与度纳入老年大学星级评定标准,建立年度效果白皮书发布制度。明确三方的职责和评估指标,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强化代际协同传承实施“老少共学”专项计划,鼓励老年学员与青少年组建“红色传承小组”,通过短视频创作、文物数字修复等活动,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双向赋能。在活动中,注重挖掘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过组织交流活动、展示成果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结语

当两鬓斑白的老者在VR技术中重走长征路,当Z世代青年通过区块链聆听革命故事,红色文化正跨越时空,在老龄化社会中绽放新的光芒。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证明,红色思政教育不仅是老年人才培养的“精神钙片”,更是连接代际、激活社会的“价值纽带”。未来,需以更开放的技术赋能、更精准的需求对接、更长效的机制保障,让红色基因在积极老龄化进程中永续传承,为建设“老有颐养、老有乐学”的美好社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明渊庆泽(笔名),1961年7月生于山东泰安,汉族,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机关及基层职务,长期任职于市县两级政协及政府领导岗位,历经多岗位历练,为推动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鲁网泰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