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者赵旭峰:守护千年河西宝卷的“春天”#厚道甘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2 10:42 2

摘要:春日清晨,天梯山石窟脚下的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武威)传承人赵旭峰,正与学徒念唱《包公宝卷》。窗外,河西走廊的春风正掠过祁连山巅,与千年不绝的宝卷唱和声轻轻相拥。从青葱少年到两鬓微霜,赵旭峰用三十余载光阴,将这份承载千年民间

凉州融媒讯(记者 张洋铭)春日清晨,天梯山石窟脚下的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武威)传承人赵旭峰,正与学徒念唱《包公宝卷》。窗外,河西走廊的春风正掠过祁连山巅,与千年不绝的宝卷唱和声轻轻相拥。从青葱少年到两鬓微霜,赵旭峰用三十余载光阴,将这份承载千年民间智慧的文化瑰宝,从乡野炉火旁带入大众视野。

结缘宝卷:炉火旁的声音记忆

“那时候老爷子念宝卷的声音,配上茶壶吱吱作响,即便寒冬也像春天般温暖。”谈起与河西宝卷的初遇,61岁的赵旭峰眼中泛起光。十五六岁时,他在师傅李作柄家中初闻宝卷,从此“场场不落”。那些围炉夜话的时光里,包公断案的铿锵、孝子传说的温情,伴着茯茶香气渗入血脉。1993年拜师后,他系统学习宝卷的“平调”“悲调”等十余种唱腔,更踏上搜集、整理濒危唱本的漫漫长路。

千年宝卷: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宝卷首先是文学艺术,作为劝善书,劝人行善尽孝,教育意义重大。而且它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包含诗词、歌赋、曲艺,极具艺术性,还能娱乐修身,是难得的文化瑰宝。”赵旭峰轻抚案头成摞的《凉州宝卷》丛书,将这份文化遗产的价值娓娓道来。他耗时二十余年整理的《凉州宝卷精选》等著作,不仅收录《红罗宝卷》等珍本,更系统梳理其“韵散结合”的文学结构。在他看来,宝卷的教化意义与艺术价值并重:既有《二十四孝》传递的伦理温度,也有《孟姜女》唱词里的音律之美。

破局传承:从校园课堂到短视频直播

面对“年轻人兴趣缺缺”的困境,赵旭峰选择“双向奔赴”。他带着宝卷走进武威第十一中学,将雷锋故事改编成朗朗上口的《雷锋宝卷》;指导十八中的老师学生创作戍边英雄祁发宝题材的新宝卷唱本,助学生斩获文艺展演一等奖。“学生表演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对唱宝卷的曲调把握的相当精准!”赵旭峰欣慰地说。

与此同时,他率团队拍摄百余条宝卷表演短视频,在直播间吟唱古老曲调,向研学团队赠送教学录像。近三年,由其创立的民间宝卷演唱团走进景区、社区展演60余场,吸引超三成年轻观众。“宝卷能在千年间存活,就有适应新时代的生命力。”他笃定道。

守望初心:四百场展演与百万字坚守

从听卷人变成写卷人,是想让传统文化长出新的枝芽。三十年来,他结合宝卷元素创作《龙羊婚》等百万字文学作品,成为甘肃省作协会员。2002年,他组织民间宝卷演唱团,努力让宝卷走进大众视野。如今,他培养的市区级传承人李荣善、赵旭忠、严兰琴等已能独当一面,团队累计完成400余场非遗展演。

赵旭峰相信,年轻人是宝卷传承的希望。“现在喜欢宝卷的大多是老人,但演出时也有不少年轻人拍视频上传,表达喜爱。”赵旭峰满怀希望地表示,他将继续坚守,为河西宝卷的传承不懈努力,让这一千年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来源:凉州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