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春雨把村里的土路洗得湿漉漉的,踩上去”咕叽咕叽”直响。我放下手里的农药袋子,甩了甩满是泥点的胶鞋。这雨下得真不是时候,明天还得给葡萄地再喷一遍药。
一场春雨把村里的土路洗得湿漉漉的,踩上去”咕叽咕叽”直响。我放下手里的农药袋子,甩了甩满是泥点的胶鞋。这雨下得真不是时候,明天还得给葡萄地再喷一遍药。
刚想进门,就听见院外一阵熟悉的喊声:“老李家的,在不在家啊?”
是王大妈的声音。我回头看去,王大妈站在我家院门口,头上顶着一块褪了色的塑料布,两只手里各拎着一个红塑料袋,里面鼓鼓囊囊的。
“大妈,快进来避避雨。”我招呼道。
王大妈今年六十出头,脸上的褶子像是地图上的山脉一样纵横交错。她寡居已经十多年了,一个人住在村东头。儿子小文早些年去了城里,据说在什么大公司上班,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
大妈踩着泥水小跑过来,喘着气说:“老李啊,我把你喊出来了,不会怪大妈吧?”
“说啥呢,这天气您还跑来,有啥事不能等雨停了再说?”
大妈放下手里的塑料袋,拍了拍身上的雨水,从兜里掏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擦着脸上的雨珠。她的袖口有一小块补丁,线脚有些歪。
“这不是听说你家的那只大白羊要生了嘛,我寻思着…”她欲言又止,眼睛瞄向羊圈的方向。
我家养了几只羊,其中有一只大白羊,膘肥体壮的,前几天肚子大得都快贴地了,估计这两天就要生了。
“大妈有啥事,您直说。”
厨房里传来老伴的喊声:“谁啊?这天喊啥喊,快进来喝口热水暖和暖和。”
“王大妈!”我喊道。
大妈赶紧把鞋子在门槛上蹭了又蹭,这才进了门。
我家客厅墙上还挂着去年的福字,边角已经微微泛黄。电视机顶上摆着儿子小时候的照片,玻璃框上积了一层薄灰。老伴拿来一条发旧的毛巾递给王大妈。
王大妈接过毛巾却没顾上擦,反而直奔主题:“老李,我想跟你借只羊。”
“借羊?”我和老伴异口同声问道。
村里借东西是常事,借锄头、借犁耙,甚至借点钱应急都不稀奇。但借羊,这倒是头一回听说。
“就是…就是想借你家那只大白羊,等它生了小羊,我拿回去养几个月。”王大妈解释道,声音里带着些许忐忑。
老伴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大妈,您家又没草料,也没圈,养羊多麻烦啊。”
“我后院那块地不是空着嘛,种点草不碍事。再说了,我一个人在家也是闲着,有个羊在院子里,热闹。”王大妈的眼神闪烁着,似乎没说出真正的原因。
我挠了挠头,看向老伴。老伴耸了耸肩,表示随我。
“大妈,您要实在想养,大白羊生下来的小羊,我送您一只就是了。”
王大妈却摇摇头:“不是,我就是想借,养大了还你。”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听村里人说,你家的羊是良种,长得快,我想试试。”
雨水从屋檐滴落下来,打在门前的水洼里,发出”嗒嗒”的声响。外面的雨势渐小,但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最终,我还是答应了王大妈的请求。大白羊三天后生了三只小羊,我挑了一只最壮实的送到了王大妈家。她显得特别高兴,非要塞给我两个塑料袋的鸡蛋和一袋自家种的大蒜。
“大妈,这哪能要您的东西,咱们乡里乡亲的。”我推辞道。
“拿着吧,算是谢谢你。”王大妈坚持道,“等小羊长大了,我一定好好还你。”
此事就这么揭过去了。春去秋来,农活一茬接一茬,也没太多时间去想这些闲事。
转眼间,初秋时节到了。葡萄架下,我正忙着装箱,准备明天送去收购站。老伴在一旁数着数。
一阵”突突突”的声音由远及近。我抬头一看,一辆崭新的小型拖拉机停在了院门口。开拖拉机的是个年轻人,穿着深色衬衫,戴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很不像村里人。
“请问,这是李大伯家吗?”年轻人下了拖拉机,礼貌地问道。
“是啊,你是…”
“我是王大妈的儿子,小文。”年轻人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愣了一下。记得上次见到小文还是五六年前,那时候他刚去城里没多久,看上去还有点乡土气。现在的他,完全是城里人的样子了,说话都带着点城市口音。
“哎呀,是小文啊!你妈还好吧?”老伴热情地招呼道。
小文点点头:“我妈身体挺好的。这不,听说您借了只羊给我妈,她养了这么久,成果不错。这不,我特意买了台拖拉机送来,算是感谢。”
我和老伴面面相觑,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小文啊,你是不是搞错了?那只是一只小羊羔,值不了多少钱,哪用得着送拖拉机啊?”
小文笑着解释道:“不是羊的钱,是我妈用羊做的事情。”
看着我和老伴疑惑的眼神,小文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慢慢道来。
原来,王大妈借羊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儿子小文”站台”。小文在城里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工作,负责推广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可以让牲畜生长更快、肉质更好。但是农民都存疑,不肯尝试。
王大妈得知后,就想用实际行动帮儿子证明产品的效果。她借了我家的小羊,按照儿子的指导使用新型饲料,精心照料。三个月后,小羊长得比同龄的羊大了一倍多,毛色油亮,精神十足。
王大妈把照片发给儿子,儿子又拿去给公司看。公司老板大为震惊,让小文带着照片和数据去参加了一个农业博览会。没想到,这个案例一下子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养殖大户都表示要订购这种饲料。
最终,小文获得了公司的重用,还被提拔为了区域销售总监。为感谢我家的羊”出演”了这次成功的试验,小文专门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送给我家。
“拖拉机太贵重了,这我们可不能要啊。”我连忙摆手。
小文笑着说:“李叔,这真的不算什么。多亏了您的羊,我们公司现在订单翻了好几倍,我还因此拿到了不少奖金和股份。公司老板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就说想回报家乡。所以,我们决定在村里建一个示范基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我和老伴听得目瞪口呆。
那只不起眼的小羊,竟然成了改变小文命运的关键,也即将改变我们整个村的未来。
小文没多停留,说公司还有事等着他处理,喝了杯水就走了。临走前,他告诉我们,那只羊王大妈还会继续养着,作为他们公司的”吉祥物”。
拖拉机就这么停在了我家院子里,崭新的红色车身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第二天一早,我开着拖拉机去收购站送葡萄。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惊讶地问这拖拉机哪来的。我就把王大妈借羊的事情讲给他们听。
故事传开后,村里人才知道,原来王大妈的儿子在城里是个农业科技公司的高管,年薪几十万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那年冬天,小文真的带着公司团队回到村里,选址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许多村民被聘为工人,每月有了稳定收入。第二年,又有几家农业相关企业被吸引过来,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有时候,我会站在地头,看着不远处工地上忙碌的人们,想起那只引发一切的小羊。它现在已经长成了一只健壮的大羊,依然住在王大妈家的院子里,成了村里的”名人”。
村里人常开玩笑说,这是只”金羊”,沾上它就能走运。
我却知道,运气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就像王大妈,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却有着不普通的智慧和勇气,敢为儿子去尝试新事物。而小文也没有忘本,事业有成后第一时间想到回报家乡。
至于我,只不过是借出了一只小羊而已。谁能想到,这个微不足道的决定,竟然成了改变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庄命运的开始呢?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就像那只小羊,从我家的羊圈出发,最终带回了一台拖拉机,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希望和可能。
有一天晚上,我梦见那只小羊长出了翅膀,飞过田野和村庄,所到之处,都变得生机勃勃。我被自己的梦逗笑了,却也暗自感慨:或许真正的”点石成金”,不是童话里的魔法,而是人们心中的那份善意和信任吧。
现在,每当我开着那台红色的拖拉机穿过村子,总会路过王大妈家门口。有时候,我会看见王大妈坐在院子里,一边择菜一边和那只大羊说话,仿佛它真能听懂人话似的。
王大妈见到我,总会招手让我进去喝杯茶。她的茶几上摆着一个相框,是小文在公司领奖的照片。照片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天线上挂着一串晒干的辣椒。
“李哥,都说我儿子有出息,其实啊,要不是你家的羊,他也没这机会。”王大妈每次都这么说。
我总是笑着摇头:“大妈,是您有心,小文有能力,羊只是个由头罢了。”
王大妈的房子还是老样子,只是院子里多了几只羊,据说都是用小文公司研发的饲料养的,长得特别好。有时候,村里人会特意来买她养的羊,说是肉质特别好。
日子就这么平静地流淌着,像村口那条小河,看似平常,却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河床的形状。
前几天,村委会开会,说是要修一条新路,直通示范基地。路边还要栽上法国梧桐,据说是小文从国外考察回来后提的建议。
我问王大妈:“你儿子这么忙,还回来看你吗?”
王大妈笑着说:“忙啥呀,现在公司在咱们村有了基地,他一个月要回来好几次呢。上次还说要在村里给我盖新房子,被我骂了一顿。”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这老房子住了一辈子,有感情。再说了,羊都习惯了这个院子,换地方它们不适应。”
听她这么说,我突然明白,王大妈借羊的事情,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帮儿子。也许,她只是想让儿子有个理由,常常回来看看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吧。
这不,前几天小文又回来了,说是公司计划在村里办个农业培训学校,要招收周边村的年轻人培训。他还特意来我家商量,想请我当个顾问,教教年轻人认识土地、了解农作物。
我笑着摇头:“我一个老农民,懂什么啊,教不了人。”
小文却说:“李叔,正是因为您这样的老农民,才真正懂得土地的脾气。现在的年轻人,光会用机器,不会听土地说话,那是远远不够的。”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倒是有几分触动。或许,我这把年纪,还真能做点什么,不只是种地、养羊那么简单。
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家的拖拉机换了新电瓶,车身上多了几道刮痕,却依然是村里人羡慕的对象。村里的示范基地已经扩建了两次,带动了周边几个村的发展。
而那只当年的小羊,现在已经生了好几胎小羊,成了王大妈家的”元老”。据说,小文公司的标志,就是以这只羊为原型设计的。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没借出那只羊,现在的一切会不会不一样?但转念一想,生活中的每个选择都像是播下的种子,有些长成大树,有些只开了花就凋谢,谁又能事先知道呢?
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不知活了多少年,见证了多少故事。我和它一样,只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见证者,默默看着一个个故事在身边上演,有时参与其中,有时只是旁观。
而王大妈借我家的羊这个故事,大概会在村里流传很久很久吧。
来源:张富强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