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陇西、临洮、安定三城比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09:59 4

摘要:乾隆《陇西县志·卷之三·建制志》载:陇西为巩昌附郭首邑,周秦以前无考,汉置襄武县,在今城东五里。……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越国公汪华子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今城。顺山川之势,以四隅为四正。谚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是也。宋太祖乾德中为通远军,仁宗皇

一、陇西城(巩昌府治所)

1. 规模与结构

乾隆《陇西县志·卷之三·建制志》载:陇西为巩昌附郭首邑,周秦以前无考,汉置襄武县,在今城东五里。……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越国公汪华子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今城。顺山川之势,以四隅为四正。谚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是也。宋太祖乾德中为通远军,仁宗皇祐初为古渭寨,哲宗元祐间复为陇西县,皆今城。其后,章楶知渭州,筑陇西城在今城西北五里,俗名三角城。神宗熙宁五年复升通远军。徽宗崇宁三年再升巩州,南宋、金仍之。熙宗亶改升通远军节度使。元世祖中统二年,都统帅追封太师,陇右王汪世显即通远军,拓其直,东地筑入城,甃其下以石。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指挥刘显重修,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濠深三丈七尺、阔三丈。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清安。月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来熏,西曰柔远,北曰镇朔,皆覆以层楼、角楼四、戍楼四。窩铺砖堞各若干。宪宗成化五年,知府李钺、知县陈忠、致士参政杨士敏、城北郭提学伍福有记。武宗正德中,巡按御史罗玉、潘倣、许翔凤相继初,总制唐龙重葺大城暨三郭。神宗万历五年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祯以北郭居民倍于大城,市肆咸集,垣低堑狭,不称保聚,恢扩旧基筑之。期年而竣,高深匹大城而广阔过之,可兼容二郭之民。北闢门曰保昌,东曰翊秦,西曰镇羌,通东西二关,又各有门,曰东顺、西顺,楼橹铺堞毕备,严严翼翼,与大城相犄矣。熹宗天启元年,知府刘文琦重葺大城及东西二郭。本朝顺治十五年,巡按御史金鼎、镇守总兵官栢永馥,分守陇右道、参议王纪署,府通判谢鑑,知县许上通再修大城,砖堞女墙焕然一新。旧制大城属卫,三郭属县。顺治十八年裁卫,城郭均属县。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伪将踞城,我兵克复。时楼橹拆毁者半而材木朽烂日久,自敝者亦半,肃观瞻而资捍禦,不无待于踵事者矣。

乾隆《陇西县志》载陇西“府治图”和“北关图”

主城城墙周长: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巩昌卫指挥刘显主持重修巩昌城,城周“九里一百二十步”(约合今4.5公里),高四丈一尺(约13米),护城壕深三丈七尺(约12米),设东永安、南武安、西静安、北清安四座主城门,均建有月城、角楼和砖堞。

陇西古城复原图

陇西古城模型

扩建与关城:

成化五年(1469年),增筑北关城垣,周长“二万四千余步”(约合4.8公里),并筑东西两堡。

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府朱裳扩展东西两关,形成“三面环水,背靠仁寿山”的山水城格局。

万历五年(1577年),北关进一步扩展,规模超过主城,新增五座城门(如东翊秦门、西镇羌门),城防体系更加完善。

由此可见,明清时陇西城由主城和北关城两部分组成,周长达9.3公里。

2. 建筑特色

城墙以青砖包砌,女墙、垛口齐全,城门为砖拱洞,设双扇铁皮包裹木门,厚达6寸,防御功能极强。

城内街道呈不规则“井”字形,四门外均设瓮城,城门洞内建有斜坡道直通城墙。

威远楼(雄镇楼)为标志性建筑,兼具军事指挥与报时功能,清代多次修缮,增设石晷等设施。

二、临洮城(狄道州治所)

1. 规模与历史沿革

临洮古称狄道,为秦陇西郡治所,明代属狄道州。城池始建于战国时期,秦长城西端起于此。

城墙周长:《临洮府志》载:自宋熙宁五年王韶城武胜军,金元因之,增修者征信也。明洪武三年(1370年),指挥孙德增筑,周九里三分,高一丈一尺,池(护城河)深三丈五尺,门四:东曰大通,西曰永宁,南曰建安,北曰钟远,俱瓮以砖,上建层楼、戍楼、戍铺。后又增筑北郭。景泰四年(1453年),知府刘昭重修,辟东、西、北三门,隆庆三年(1569年),知府申维岱、知县何长春复修之,额旗城楼,南曰南通蜀汉,北曰北连嘉峪,东曰东望盛京,西曰西接昆仑。凡敌楼一十六,更铺二十有八,垛口一千八百有二十。(狄道州志·卷一)

《狄道州志》载狄道城图

狄道城池图

《狄道州续志》载清狄道城图

建筑特色:城池依山傍水,洮河穿城而过,地势险要,明清时期为西北军事重镇。

1952年的临洮城

1932年的临洮城外

2. 修筑与功能

明初延续宋元城防基础,注重军事防御,城墙沿山势修筑,北段城墙高耸,城外设烽燧。

城内布局以官署、寺庙为中心,如城隍庙、儒学署等,商业区集中于北关正街,为丝绸之路重要贸易节点。

清代战乱后,城墙逐渐损毁,现存遗迹多为清代后期修补。

三、安定城(今定西市安定区)

1. 规模与修筑

城墙周长: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知县杜让接南门筑关城,总周长六里三分(约3.1公里),高三丈(约10米),基宽五丈(约16.5米),顶宽二丈五尺(约8.25米)。 据清康熙十九年《安定县志》(张尔介、曹晟等纂修)载:安定县旧城周围三里三分,南北两门。宋绍圣中,泾源道经略使章秶所筑。明正统中知县杜让增扩六里三分,城高三丈,基阔五丈,顶二丈五尺,女墙六尺,深如之。关城楼橹四十二处,镇楼五座,四角有飞楼三间,俱为瓮城,壮伟尽制。虽系土城,边寇称为铁柜云。城四正通衢,四隅阻塞,右用武之地,今规模虽历久不坚,年来民困,飞挽整葺,尚未遑也。

清康熙十九年《安定县志》载“安定县图”

防御体系:设二十八处砖砌瞭望台、四十二处关城瞭望台,护城河宽一丈二尺(约4米),深同宽。

嘉靖十三年(1534年)增筑瓮城,隆庆年间重修四门,题刻“昭文”“拱宸”等匾额。

安定城旧照

清同治十三(1873年)年安定县城郭图

2. 城市布局

城呈“亚”字形,内外城组合形似凤凰,故称“凤凰城”。主街为南北中轴线,官署、驿站(延寿驿)、文庙等分布于城西,城外设社稷坛、山川坛等礼制建筑。

明后期因战乱多次修缮,清代城墙逐渐低矮化,民国时期城楼被拆除,仅存残垣。

三城对比与特点

陇西城规模最大,关城扩展频繁,兼具军事与商贸功能,为明清陇右政治中心。

临洮城以山河为屏障,军事地位突出,规模较小。

安定城布局规整,礼制建筑完备,但因地处边陲,防御压力较小,后期维护不足。 三城的兴衰反映了明代西北边疆的军事战略与区域治理特点,陇西因巩昌府地位独树一帜,临洮、安定则更多承担区域性防御与交通职能。

来源:微美陇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