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思政”助力高校实践育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11:17 1

摘要: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颠覆性力量,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注入了新动能,使得精准思政育人既具有现实紧迫性,

曹晓 林传伟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颠覆性力量,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注入了新动能,使得精准思政育人既具有现实紧迫性,也具备实践可行性。

以“精准聚焦”笃定立德树人方向。现代科技正在不断改变高等教育领域的内涵与外延,传统教育方式正在被重塑,高校要深刻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精准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期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工具理性之间的深度耦合是抓好精准思政育人工作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周期、全场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区域发展需要的精神品格和关键能力,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关联性,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展现人生价值。

以“精准识别”把握学生真实诉求。要聚焦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扩大教学、管理、服务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全维度数据采集,打破“数据壁垒”,统一数据标准、数据接口、传递流程与共享规则,打造大学期间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平台。基于聚类分析、离群分析、关联分析建立精准育人的数据算法与分析模型,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完成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画像”,并完善相应指标体系,精准获取学生的发展倾向与诉求。通过思政资源整合、学生现状分析和学生需求预测,认识学生的本真状态,开发不同学段、不同场景、不同主题的分析模型,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类型因材施教,使教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契合。

以“精准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引领力。青年大学生肩负新使命、具有新特质、伴有新诉求,新技术应用推动了教育主客体的深层次变革,亟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精准思政教育。基于全员育人信息化、全过程育人可视化、育人工作智能化的推进思路,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踩准时代节拍、贴近学生实际制定教育主题,活跃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通过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让人才培养良性循环起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手段,打造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等青年视觉产品的全媒体矩阵,突破思政资源的时空限制,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育人方式的协同力,紧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以青年人的思维行为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强化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

以“精准评价”激发学生发展动能。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探索五育指标体系、能力因子项,构建评价特征库。通过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检验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成效,发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叠加效应。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个人评价与组织评定有机结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实现过程管理、评价考核的一体化。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精准评价,现状评价精准呈现学生当前不足,增值评价精准呈现学生阶段成绩,综合评价精准分析学生成长方向,实现学生个体成长数据以及按学院分类成长数据的纵向横向对比。以此,教育主客体可实现自适应调整,确保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引领性。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2024—202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JG2024-03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