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便衣民警”:反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11:25 2

摘要:在那个技术手段还不算高的年代,他们挤公交、逛市场,与扒手斗智斗勇,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扒窃犯罪越来越少,曾经默默守护市民钱包的“路人甲”们已纷纷“转战”新岗位。4月8日,新黄河记者走进济南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听老一辈反扒民警回忆那些年惊心动魄的反

随着刑侦剧《黄雀》热播,反扒民警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那个技术手段还不算高的年代,他们挤公交、逛市场,与扒手斗智斗勇,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扒窃犯罪越来越少,曾经默默守护市民钱包的“路人甲”们已纷纷“转战”新岗位。4月8日,新黄河记者走进济南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听老一辈反扒民警回忆那些年惊心动魄的反扒故事。时代不断更迭,反扒民警虽渐渐淡出视野,但身为人民警察,于城市的守护将持续闪耀金光。

反扒就像是一场城市“暗战”

城市“暗战”和“猫鼠游戏”

在市中区土屋路上的济南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门口,便衣侦查支队的牌子还很醒目,似乎诉说着这里的来由。

公开资料显示,(原)济南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第一派出所成立于1992年11月,担负着7个公交车队、26条公交线路,4家出租车公司及11家汽车租赁公司的治安管理、打击现行犯罪的任务。直白来讲,这里是反扒民警的大本营,也是维持城市秩序的中坚力量之一。

57岁的王军,是济南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出租车管理大队民警,32年从警生涯里,从事反扒工作的时间就有22年。

“反扒本质上是猫抓老鼠的事,谁的技艺更高,谁就能获胜。”王军说,反扒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城市“暗战”,虽然时间、地点不确定,但警方的目标很明确:抓住那些“黑手”,守护老百姓的“钱包”。

一晃二三十年,王军还能清晰说出入行时的“任务清单”。那一年,济南共有960辆公交车,便衣民警百余人,按每组3人划分,能拆出30多个组,平均每组要管30多辆公交车,枯燥,且任务艰巨。

“当时电脑都少,更别说数据分析了。但是我们必须跟上甚至超越扒手的‘节奏’,才能将他们绳之以法。”王军说,没有经验,就自己总结经验,没有办法,就创造办法,有段时间,他们甚至会跑派出所,搜集哪里报案的人比较多,用最基础的分析,努力让反扒的网织得更密一些。

经过总结,王军带领两名同事,专盯分管公交车的早班车和末班车:早上6点发车,晚上10点收车,正是上下班拥挤的时段,也是扒手出没频率较高的时段。扒手们挤车门、打暗语,却没想到早被王军和同事看在眼里,伸手的瞬间,也是他们服法的开始。一连几次,王军组“收获”颇丰。据统计,王军组每年都能抓获超过100名扒手,连续多年被评为“反扒能手”。

王军向记者讲述当年反扒的故事

上车、乔装,一眼定“乾坤”

其实,公交车上的“小生态”并不算复杂:司机、乘客、便衣和可能存在的扒手。

车里存不存在扒手,老便衣一眼便知。“正常乘客和扒手,眼神就不一样。”王军说,普通乘客上车后除了会交谈,还会偶尔看看窗外,或者是愣神,放松且自然,扒手则不一样,“虽然多得不便讲,但有一个词叫‘贼眉鼠眼’,形容得非常到位。”

“经过经验总结,反扒民警上车后站在车厢前一打眼,八九不离十就能认出扒手。下一步就是不被他发现的情况下,盯紧他,直到他出手,抓现行。”王军说。

王军曾在8路公交车上一眼瞅准一名扒手。从解放桥站到济钢站,王军不断变换位置,盯了足足40分钟,直到扒手得手的瞬间,王军的手铐也跟了上去。“他偷了20元,被抓回所里进行教育。”王军说,40分钟只追回20元,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划算”,但这也正体现着反扒这一行的辛苦,“需要韧劲,更要胆大心细。”

当年街头扒手的作案现场照片 翻拍资料图

随着时间推移,扒手的反侦查意识也越来越强。有的扒手还会互相交流“经验”,会试图记住警察的相貌,因此,乔装成了反扒“江湖”里永久不变的主题。

干反扒,不仅要穿便衣,还不能穿得太显眼。即便颜值和身材都在“巅峰期”,王军也只能穿上最普通的外套或者汗衫,旧衣服也不能扔,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衣服还能正反面换着穿,眼镜、帽子、包,都得变,有些扒手警惕性很强,一个眼神就能‘飞’,我们尽量把所有动作都变小,扒手放松警惕了,离被抓也不远了。”

在不少市民看来,反扒似乎并不是惊心动魄的案子。或许,其中的凶险只有便衣民警自己知道。1996年,王军曾遇到一伙外地流窜济南的扒手们。在11路公交车的东关市场站,王军将一名扒手当场抓获,搜身期间,王军的手刺痛了一下,仔细一看是针头。

“后来经过审讯,这名扒手吸毒,且患有艾滋病。”王军回忆,好在经过化验,发现该针头还未使用,王军和同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还有一些外地流窜人员,身体强壮,扒窃时还随身藏着刀,有的甚至背着命案。”王军说,“但我们抓他们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些人的危险性,即便意识到对方非常危险,但我们的工作就是打击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和他们危不危险无关。”

济南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民警街头抓获扒手

变种,扒手盯上老年人

2017年,号称徐州“四大神偷”之一的全国流窜扒窃违法犯罪嫌疑人张某亮和他的同伙谢某义在济南落网。两名扒手前科累累,张某亮更是号称“30年未失手”。

“张某亮13岁就开始扒窃,此次来济南是专门为了‘挑战’我们的,很可惜挑战失败了。”曾参与此次任务的现济南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王府庄派出所民警苏峰说。

2017年9月中旬,济南济泺路制革街、动物园、泺口服装城等公交站台突发多起扒窃案,经过侦查,民警判断为外地流窜至济扒窃惯犯作案。民警通过反复观看调取长达1000多小时的社会监控录像,终于发现了嫌疑人的踪迹。

苏峰没有兑现陪伴女儿生日的承诺,踏上了追缉罪犯的征途。经过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连续蹲守,苏峰和民警李井在徐州警方的配合下,终于在徐州火车站将准备乘车外出继续作案的违法犯罪嫌疑人谢某义、张某亮当场抓获。

“狡兔三窟,居无定所的‘神偷’可能没想到,济南的民警这么执着。”苏峰说,“有时候反扒就是这样,为了一部手机,我们能跑到外地蹲好几天,这也是济南反扒为什么这么有名的原因。”

随着济南打击反扒力度的强度不断加大,扒手们也在不断变换作案手法。“前些年,有专挑抱孩子行人趁其不备扒窃;有专挑掀门帘扒窃的,有在电梯内扒窃的,还有随身带着镊子夹包,用刀片割包扒窃的……”苏峰说,但这些都难逃济南反扒民警的打击,不论何时,民警总能“快贼一步”。

后来,随着监控覆盖面积加大,扒窃犯罪空间被无限挤压,加上市民外出不再习惯携带现金,扒窃犯罪也越来越少。“以前破案讲究跟车,要抓贼见赃。后来监控力度加大,图侦节省了民警大量精力,方便固定证据,精准打击,扒手也开始畏惧了。”苏峰说。

“人们不带现金了,扒手也就开始偷手机,但扒窃的最终目的是变现,因为公安机关对‘赃机’给予高压打击,让盗窃手机销赃多了一层风险,所以扒手们又开始盯上了其他人群。”苏峰说,如今一些扒手专门去农村的集市、农贸市场上,或者去医院里,专挑不会手机支付的老人下手。

“所以我们也提醒老人,出行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如果必须携带,尽可能让家人陪同,保护好自己的财产。”苏峰说。

反扒窃犯罪不断变种,警方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转型,当守护成习惯只愿“天下无贼”

其实,不少民警私下里也爱看《黄雀》,王军和苏峰也是。他们说,每次看到剧中情节,都能回忆起当便衣时的“峥嵘岁月”。如今,曾经的中青骨干,眉眼已刻上纹路,却还留着反扒“后遗症”。

王军说,反扒那几年,自己好不容易放两天假,脱下警服带着妻子外出游玩时,本能地在车站、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始盯扒手。“无论是商场、医院,还是公交车上,脑子里就像始终有一根弦,一直紧绷着。”王军说,后来多年之后,女儿还问:“爸爸,你这个眼转什么转,是停不下来吗?”

人生如戏,影剧里的警察尚且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真实的反扒民警,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可是我们这帮人,很多都顾不上家属。我妻子说,我出去动不动就抓人,出来玩的心情都没了。但我说,你得理解,如果你丢了钱,得多着急,发现被人偷了,得多气愤。”王军说。

随着侦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扒工作量渐渐变小,老一辈反扒民警开始向反诈、维稳等方向“转型”。可无论怎么转型,守护早已成了习惯。

如今,王军作为出租车管理大队的民警,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对出租车司机的反诈培训。“我经常告诉咱年轻的民警,反扒其实是民警最基础的工作,但仍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王军说,到现在,诈骗类案件不断攀升,王军之前的反扒经验也用到了反诈上。

近日,济南街头,一名乘客拉着十万元现金乘坐出租车,经过培训的出租车司机很快意识到问题,联系了出租车管理大队,经过调查,该乘客遭遇诈骗,10万元资金险些“打水漂”,多亏司机发现,民警及时止损。“所以反诈和反扒在某些层面一样,都是拼速度,作为公安,还是希望‘天下无贼’吧。”王军说。

反扒民警与扒手的“较量”

有人说,一名警察就是一本书。王军和苏峰的书里,写满了责任。和那些年一样,老一辈反扒民警还是习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守护着一方平安。同样的地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领域,同样的使命。还是在土屋路上,王军和苏峰翻出几张往年反扒的老照片,又想起了“猫抓老鼠”的日子。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来源:黄河新闻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