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的,艺术的作者: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著 吕佳惠 译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为艺术而艺术文/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译/吕佳惠1818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在巴黎大学索邦学院开展了系列讲座“论真、美、善”(Du vrai, du
美的,艺术的作者: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著 吕佳惠 译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为艺术而艺术文/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译/吕佳惠1818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在巴黎大学索邦学院开展了系列讲座“论真、美、善”(Du vrai, du beau et du bien),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836年起,讲座的内容陆续被编写成书,并陆续出版了多个版本。库辛和黑格尔是好朋友,对德国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颇有造诣。库辛强调“艺术区别于宗教或道德”,他的理论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艺术与其说是为宗教和道德服务,不如说是为了让人愉悦、为人所用;艺术不再是一种工具,艺术本身就是其目的……为了宗教而宗教,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也有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
斯温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1857年,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波德莱尔被勒令从诗集中删去六首所谓“伤风败俗”的诗。1862年,英国诗人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评论文章,主要评论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书,在该文中,斯温伯恩的艺术自主性理论已初见雏形。他为波德莱尔辩解道:“诗人的职责应该是写好诗,而不是救赎时代,也不是改造社会。”19世纪60年代中期,斯温伯恩一直致力于探讨更为广泛的美学问题,并将他的思想收录在1868年出版的《威廉·布莱克》一书中,继续为“艺术要关注美本身”的立场辩护。斯温伯恩书中语言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论战:“(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宗教的使女、责任的倡导者、事实的仆人、道德的先驱。”恶之花:波德莱尔诗歌集注作者:[法] 夏尔·波德莱尔 著 刘楠祺 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24-12斯温伯恩认为,艺术家的唯一职责就是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真的只是“为艺术而艺术”,那么艺术的价值就不能在其他地方寻求,甚至在更高的精神领域也不能。事实上,斯温伯恩将此作为区分“艺术”和“道德”的基础理论观点。他认为艺术的原则“使做事情的方式成为其所做之事的本质,使其目的或结果成为偶然”。斯温伯恩认为,艺术——且只有艺术——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其本身;在人类所做的所有事情中,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依托于先前的“目的”,也不用承担未来的“结果”。在斯温伯恩的著作中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他曾仔细研读过库辛的作品。不仅如此,斯温伯恩特地引入了“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这一短语,显然他也受到了戈蒂耶的影响,将法语(l’art pour l’art)翻译成了英语。斯温伯恩在研究英国艺术家、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文章中,突然提到一句法语l’art pour l’art,读者乍一看可能会觉得非常不协调(而且在该短语出现在大众视线前,布莱克就已经去世了),斯温伯恩是想将其放置在英国的文化语境下。英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理论自然是将法语直译了过来,但英国的“为艺术而艺术”运动更为激进:法国的“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并没有完全摒弃基督教或柏拉图式的期望,即“纯粹的”艺术最终会超越自身,实现精神上的超越。(本文原题为《“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为了“美”而形式》,)原标题:《斯温伯恩:诗人的职责应该是写好诗,而不是救赎时代,也不是改造社会|纯粹阅读》 来源:热议快讯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