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三部曲”完结篇,冯小刚导演做的还可以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11:59 1

摘要:女文艺兵,在那个年代属于让人仰视的高阶层群体了。但是冯小刚用他的镜头,深入群体中间,平实地纪录了她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她们的善良与倾轧。整部影片拍摄很伤感,不媚俗,不煽情,也不偏向市场,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从《芳华》讲文艺女兵的故事,到《我不是潘金莲》讲普通农妇的故事,再到《向阳花》讲女罪犯的故事,冯小刚悄然完成了他的“女性三部曲”。

《芳华》倾向于回望与纪录,用镜头去刻画那个特殊的时代,让人看到那代人信仰的幻灭,让人看到一代人的芳华,看到了那些女性的善良与遗憾。

女文艺兵,在那个年代属于让人仰视的高阶层群体了。但是冯小刚用他的镜头,深入群体中间,平实地纪录了她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她们的善良与倾轧。整部影片拍摄很伤感,不媚俗,不煽情,也不偏向市场,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我不是潘金莲》,则将镜头聚焦于农村妇女,让观众去留意这一在生活中被人遗忘的群体,没人在意她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冯小刚则用镜头通过一名叫李雪莲的妇女,讲述她的倔强与不屈,进而揭开乡村社会的一角。

《芳华》是对失去时代的回望,《我不是潘金莲》则是对当下时代的揭示。通过鲜活的个体,引人对刻画对象的关注。冯小刚导演还是很有追求的。尽管范冰冰怎么化妆都不像是一名乡村妇女,但她还是用鲜明的个性演活这个角色,使得这个不像农妇的农妇,成为她的代表作。

到了《向阳花》,冯小刚再次纪录起了一个不被人关注的社会群体,那就女犯罪们,包括她们如何服刑及出狱后艰难的谋生手段。

你要是问《向阳花》它好吗?

直接去查《芳华》《我不是潘金莲》的打分就行了,作为三部曲,一以贯之,水准差不多。如果你喜欢《芳华》《我不是潘金莲》,那么你也会觉得《向阳花》也不错。

反之,亦然。

三部作品都改编自小说,《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向阳花》则改编自虫安的短篇小说《女监里的向阳花,开出了高墙外》。

与严歌苓、刘震云比起来,虫安的名气要小很多。虫安在网易“人间”栏目上发表了一系列作品,打响了自己的名气,《女监里的向阳花,开出了高墙外》初始就发表在“人间”栏目上。

虫安,曾经坐过7年牢,因此他写的犯罪故事,大多都围绕囚犯群体,因为他有亲身经历,因此笔下的监狱生活很写实,不是书斋里的人想象出来的。

《向阳花》里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前半部分监狱生活的部分。只是,被没有相关经验的冯导给拍平淡了。

《向阳花》最大的问题也源于此。阅读过小说,再来对比电影,会发现凡是遵循了原著部分的内容,就比较真实可信,而超越原著编剧自主添加的内容部分,就失真,不太可信。

比如,原著里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的家庭背景相当简单,就是一个农村妇女,家庭关系不和,来到城市打工,然后被人控制,参与裸聊,被抓后被判了2年,然后就完了。说白了,高月香的入狱就是愚昧。乡村妹进入城市,几杯奶茶就以为是坏人是对她好,然后就死心塌地地参与其组织的裸聊诈骗团伙,从事非法勾当。

电影中,为了增加高月香的人性弧光,突出她身为母亲的勇敢与无奈,将她的背景扩展了,变成了高月香之所以从事裸聊,是因为要为自己聋哑的女儿挣钱配置人工耳蜗,价格需要20万。为了这20万,才不惜一切,不惜以身试法。

至于她的丈夫为啥不养孩子,影片说是高月香入狱后,孩子被遗弃了,然后被送进了福利院。

但是,中国的福利制度非常明确,就是只要父母健在且有能力抚养孩子的情况,是不可以将孩子送去福利院的。特殊情况是父母有重大疾病、残疾或其他失去抚养孩子的能力,方可在提供相关证明并经过严格的法律认定程序下,才能被送进福利院。

影片的孩子,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高月香身在监狱,倒是符合失去抚养能力的条件,但是他的丈夫好好的呢,条件当然不符合。而且,他还犯了遗弃罪,也没有被法办,也是一个巨大的bug。

再就是黑妹背后的盗窃团伙,对黑妹的实际控制也缺乏说服力,尤其是这个团伙养了一群怀孕女孩,她们曾经是盗窃团伙的人,现在在线支付大盛,盗窃团伙集体失业,于是头头控制她们集体怀孕,进而贩卖孩子。

这看起来匪夷所思,太轻而易举了。原著里,警方去解救黑妹时,还采用了“拐卖妇女罪”的名头,影片里反而没了。片中的团伙犯有“拐卖儿童”、“绑架囚禁”、“强奸”等罪名,也没有明确指出来。编剧在原著之外添加的东西,基本上都这么无头无尾,缺乏说服力。

还有,在监狱中出现演出事故的部分。原著里,高月香三人组并不是“向阳花文艺小组”的演出人员,而是幕后控制人员。结果,在操控灯光布景的时候,高月香等人偷了一个西瓜,然后趁演出期间,无人关注后台时,在那里围着吃西瓜。结果,啃西瓜时西瓜汁不慎滴进了接线板里,导致电路短路,舞台灯光与机关全灭,出现了重大舞台演出事故。所以,高月香被关了禁闭。

电影中,变成高月香在候场之际,看到别的囚犯与前来看望的子女一同嬉戏,共享天伦之乐,这导致高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一时情绪失控,跑到厕所自残,进而与前来叫她登台的剧组成员纠打在了一起,一片混乱,无法再登台,演出节目黄了。

你说它改得不好吧,但它是为了增加角色的人性魅力,原意是增添角色的可信度的,但又没有改好,有些跳跃,有些无法逻辑自洽,反而失真了。为什么会突然情绪失控,这个性格没有缘由,后面也没有再发作,凭空而来,凭空而去,就很突兀。

好在,原著的框架搭的不错,里面的内容足够影片去表达。这就使得影片的主体内容还是充实可信的。

影片故事最大的改变,是主角变了。原著里的主角是邓虹邓管教,故事是以警察的角度去述说的。影片将视角进行转化,改为犯罪分子角度,改成了高月香。

这一点倒没什么,反而改得很好,改得更符合“女人三部曲”的主旨,就是讲述女性的内在力量。如果还以警察的角度去讲故事,就成了法律至上了,成了主旋律了。冯导还是想追求女性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的,没有偷懒,没有将主题简单归结到国家利益至上。

对了,原本应该是主角的邓虹邓管教,在啜妮的演绎下,还是非常棒的。有情有义,游走在法与情之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啜妮绝对值得一个最佳女配角奖。

《向阳花》以赵丽颖饰演的罪犯高月香为第一主角,围绕着她的是兰西雅饰演的黑妹、王菊饰演的胡萍、程潇饰演的高爱美,全都是犯罪分子,个个形象鲜明,活灵活现。赵丽颖的声音多少有些出戏,但是形象上她是合格的,比范冰冰不伦不类的农妇要强一些。赵丽颖在表现手法上也很拼,大概是想要冲奖吧。但是突破性还是不够,与角色的融合度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不算特别好。

“向阳花”下的女罪犯们,就像《芳华》里的文艺女兵们,她们组成了一个犯罪分子的群像,作为社会最最底层的人,她们没有选择向命运妥协,而是努力挣扎着活下去,努力向着太阳求生存,有一种不屈的力量在里面。冯导将《向阳花》的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分隔号“·”。这个“花”,其实是“花儿”,就是高月香这个群体,去展现她们的群体力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高月香这个群体,就像苔花一样,渺小而卑微,还备受歧视,但是她们也在努力学着像牡丹一样去开花。冯导的创作意图,还是非常不错的。

只是,人心中的偏见,如同一座大山,任你怎样努力都休想搬动。

这句话是《哪吒2:魔童闹海》里讲的,很通俗很现实。这种现实也像《哪吒2》与《向阳花》一样,讲道理的《哪吒2》很火,反映现实的《向阳花》就不行。

毕竟,现实中高月香这个群体,实在是过于边缘化,到了无人关注的地步,而且是真的备受歧视。

即便冯小刚很努力地去增添她们身上的人性弧光,讲高月香身上的母性,讲黑妹的孤苦,讲胡萍的孝顺,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这个群体的偏见,对这个题材的无视与冷漠。

如果这个题材,这部影片,在冯小刚导演巅峰时期推出,可能还会有很多人去买账,会认真地去看故事的内容。

可是,现在冯导已经落寞了。

尽管他在很努力很认真地拍片,但大众的偏见依旧觉得他是在消费女性,在消费赵丽颖,在哗众取宠,在骗票房。

人心的偏见,如此厚重,任谁都难以改变。冯导本身也成为了牺牲品。

《向阳花》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不过,冯导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他总是在关键的点上,缺少最后的一哆嗦。

影片的镜头,配乐,灯光,都挺好,但是在情到浓处,当你觉得眼睛里已经满含了泪光,只需要再往前稍微推进一下,就能被彻底打动了。可是,冯导却总是戛然而止,突然勒住了马缰,突然就没了。

总让人觉得,最关键的时刻,镜头给出的方向不太对,演员的情绪不太满,镜头的调度差点事,明明可以升华的,他却已经到了尽头。

所以,影片故事很真实,却缺乏足够的力度。就像前面说的,整部影片最真实的地方,在于开头坐牢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偏偏过于平淡,甚至让人觉得将这部分掐掉,都不影响后面的故事。

这就是本片的别扭的地方,该精彩的地方没有做出来,不够精彩的地方,却用了很大的力气。

话说回来,冯小刚还是努力了的。

只是,他去努力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有些用错了力,造成了功亏一篑的局面,有些可惜。就像《老炮》,尽管他只是演员,但是那是他熟悉的生活,即便只是演他也能演出味道来。还有早期的葛优,那一口的京片子,也是冯导熟悉的,所以也能被他刻画的活灵活现。

而现在,冯导已经脱离生活了,既不了解观众喜欢什么,又不了解年轻人是怎么样生活的,更不清楚年轻一代究竟在喜欢什么。

这就造成了,他很努力,不敷衍地去拍电影,却总是拍不到点子上。像《只有芸知道》《非诚勿扰3》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只能自己嗨,带不动观众了。

《向阳花》已经比《只有芸知道》《非诚勿扰3》好很多了,但是还是差了那么一口气。

唉!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