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肾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年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健食品安全与监管指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4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营养补充剂使用指南》. 2023年报告《中华肾脏病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肾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年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健食品安全与监管指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4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营养补充剂使用指南》. 2023年报告
《中华肾脏病杂志》. 非处方药物与肾损伤相关性研究. 2024年第3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营养与慢性病防控》白皮书. 2023年版
营养品真的如其名称所示能为我们补充营养吗?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品市场,许多人怀着改善健康的美好愿望购买各种营养补充剂,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殊不知,一些看似有益健康的营养品,背后却隐藏着健康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肾衰竭。
近年来,营养品市场蓬勃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宣传噱头层出不穷。许多厂商打着"纯天然""无副作用""传统配方"等旗号推销产品。
这些产品往往包装精美,声称具有多种功效,如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睡眠等。在这种营销攻势下,不少中老年人成为营养品的忠实消费者。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标榜"纯中药""古方秘制"的营养品。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确有独特价值,却被某些不良商家利用作为推销幌子。
这些产品可能添加了未经严格检测的成分,或含有过量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当肾功能受损时,有害物质会在体内积累,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肾衰竭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营养品导致肾损伤的途径多种多样。某些植物提取物可能直接对肾小管产生毒性作用;部分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还有些营养品含有隐形添加的激素或非处方药物,长期使用会对肾脏造成负担。
曾有医院接诊了多例因长期服用某品牌"排毒养肾丸"导致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这种"养肾丸"宣称纯中药配方,实际检测发现含有未标明的西药成分和过量重金属。
患者服用后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指标异常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另一案例涉及某"抗衰老营养胶囊",该产品声称含有多种稀有植物精华,能延缓衰老。实际上,产品中添加了大量未经安全评估的植物提取物,其中部分成分对肾脏有直接毒性作用。多位长期服用者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要长期透析治疗。
预防营养品导致的肾损伤,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健康源于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绝非依靠各种营养补充剂。除非医生明确建议,大多数人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品。
选购营养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查看是否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号;认真阅读产品成分表和适用人群。
警惕过度宣传神奇功效的产品;警惕短时间内见效显著的产品;尽量选择正规药店或大型超市购买;对产品有疑问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服用营养品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肾损伤早期可能表现为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尿量减少或增多、尿色异常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定期体检,检测肾功能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
对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既往有肾脏疾病史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者,更应谨慎使用营养品。这些人群肾脏储备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损伤。在服用任何营养补充剂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获得正规批准的保健食品,也仅仅是食品范畴,非药品,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任何宣称能治愈疾病的保健品广告都值得怀疑。
营养品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行为。
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保健品信息;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公众理性认识营养补充剂。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能寄希望于神奇药丸或灵丹妙药。理性消费,科学补充,避免盲目追求营养品。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理性与科学才是最可靠的指南针。保护肾脏健康,从警惕有害营养品开始。营养品并非越多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玉医生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