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学术期刊《自然》的介绍,这种比米粒还小的微型起搏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有望用于微创植入,为需要临时起搏器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婴幼儿降低治疗风险。
学术经纬学术经纬
▲比一粒米还要小的新型起搏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上面这张图片中,白色米粒围绕的“小黑点”不是什么沙砾杂质,而是一个新型的起搏器,可以在人或其他动物的心脏中有效调节心脏的跳动。
根据学术期刊《自然》的介绍,这种比米粒还小的微型起搏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有望用于微创植入,为需要临时起搏器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婴幼儿降低治疗风险。
起搏器对于在心脏手术或其他心脏相关问题后出现短暂心动过缓(心率偏低)的患者非常重要。传统的临时起搏器通常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术植入,从而带来心肌感染或撕裂穿孔的风险,还可能发生外部电源和控制系统移位造成的并发症。这样的手术对于成人患者来说都是巨大挑战,更不用说对于幼小的儿科患者有多么严峻。
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师团队开发的这款迷你临时起搏器,大小仅为1.8毫米×3.5毫米×1毫米,能直接装入注射器的针头,通用非侵入式的微创技术植入体内。
▲从左到右:传统起搏器,无线起搏器,此次研究中的新起搏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Credit:John A. Rogers/美国西北大学)
除了小巧外,这款新型起搏器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是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也就是说,当不再需要时,它能像可吸收缝合线那样溶解,在体内被自然吸收,不需要再次通过手术来移除装置。因为有些患者只是暂时需要起搏器帮助调节心脏起搏,等心脏状态稳定下来后,就不再需要起搏器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像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孩子,在心脏手术后往往只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使用临时起搏器,之后心脏就能自我修复。但过去需要通过额外的手术移除起搏器,这也可能带来风险。
为此,研究团队的工程师、神经外科教授John Rogers和心脏病专家Rishi Arora在2021年率先解决了可溶解装置的问题,开发出了无需导线的生物相容性临时起搏器,通过改变材料的成分和厚度,可以精确控制起搏器在溶解前保持功能的天数。
▲起搏器的各个组分都可以在体内安全溶解或降解(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其次,这款起搏器不需要外部电源,靠光电控制,这种供能方式也是起搏器可以实现毫米级尺寸的重要一步。装置内的金属电极在植入体内后,遇到周围的体液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电池,其产生的电流传递到心脏并刺激心脏起搏,因此无需外部电源或导线。
与此同时,该装置与皮肤接口的无线可穿戴设备配对,后者利用红外光检测心脏活动,一旦检测到患者心律失常,就可以自动激活发光二极管,使其以正常心率的频率闪烁,进而将起搏器的光激活开关切换到开启状态。
▲可穿戴设备(左)检测到心律不齐时会发光激活起搏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Credit:John A. Rogers/西北大学)
论文中,研究团队展示了这款微型起搏器在一系列动物体内的应用效果,包括小鼠、大鼠、狗、猪,以及人类器官捐献者捐献的心脏,均表明可以有效起搏。
最后,由于这款设备的体型极小,它还拥有了与其他植入设备相结合的潜力,比如论文中展示了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有助于解决术后房室传导阻滞风险。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同样的技术还可进一步改造用于帮助神经和骨骼再生、创面治疗、镇痛等广泛的治疗场景。
参考资料:
[1] Yamin Zhang et al., Millimetre-scale bioresorbable optoelectronic systems for electrotherapy. Nature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26-4
[2] World’s smallest pacemaker is activated by light. Retrieved Apr. 3, 2025,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8512
来源:营养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