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到2025:世博会重回大阪,回首中国在世博会的百年蝶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13:09 1

摘要: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World Expo 2025 Osaka)将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日本大阪市的梦洲人工岛举行,主题为“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World Expo 2025 Osaka)将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日本大阪市的梦洲人工岛举行,主题为“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这是大阪第二次举办世博会,上一次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想必有些年长一点的网友应该记忆犹新。那时的人们,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目睹了“人类进步与和谐”的主题如何通过各国展馆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现。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是亚洲首次举办的世博会,吸引了6422万名观众,创下了当时的纪录,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才被打破。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对于日本的影响,犹如上海,甚至是2001年的蜡笔小新大电影《蜡笔小新:风起云涌 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也都还原了这一场世博会。

影片试图通过简单的故事,告诉世人,人,确实需要怀念,但不能一直活在过去,这只会让你迷茫,害怕面对未来的改变。其实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你终究是你,该如何面对,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只要你愿意,最后,肯定也是向着美好的。

2025年的大阪世博会则以“为我们的生活设计未来社会”为主题,围绕“拯救生命”“赋予生命权力”和“连接生命”三个副主题展开。 人们可以在由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木质环形回廊下,感受着这一全球最大木结构建筑带来的震撼。回廊高12米,直径达615米,环绕着鲜花与海景,仿佛将历史与未来交织在一起。从1970年到2025年,大阪世博会见证了日本从战后复兴到面向未来的转型,体现了其在全球舞台上追求创新与和谐的抱负。

各国展馆内展示的创新技术——从“空中飞行汽车”到中国馆的月壤样本和三星堆青铜神树复制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尤其是中国馆,以“中华书简”为设计灵感,传递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会场中最具文化深度的展馆之一。

特别展馆方面,卡地亚(Cartier)将在世博会上设立“女性馆”(Women's Pavilion),旨在促进性别平等,致敬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该展馆由日本建筑师永山祐子设计,展期为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

然而,这届世博会并非一帆风顺。筹备期间,建设费用从1250亿日元激增至2350亿日元,引发了日本民众的不满,甚至有民调显示超过五成受访者希望削减费用。 2023年11月,俄罗斯宣布退出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理由是与主办方缺乏有效沟通。加上此前11月14日宣布退出的墨西哥和爱沙尼,目前有确切官宣的国家已经有三家。 ​尽管如此,大家在口罩过后,终于又感受着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融,仍然被世博会所承载的全球合作精神深深打动。

世博会对日本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作为亚洲首个举办世博会的国家,日本自1970年以来已举办五次各类世博会,展现了其在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领域的雄心。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不仅标志着日本战后经济腾飞,也通过艺术家冈本太郎的独特设计让世界看到了日本文化的现代性与独特性。

根据国际展览局(BIE)的规定,世博会可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型世博会(Registered Exhibitions)

也称“世界博览会”,规模最大,展期通常为6个月,主题广泛,涵盖科技、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2025年大阪世博会即属此类,每5年举办一次。各国通常自建展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

2.专业型世博会(Recognized Exhibitions)

规模较小,展期为3个月,聚焦特定领域,如园艺、海洋或能源。例如此前的2019年北京世园会。

3.其他国际展览

包括一些未经BIE认证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如某些区域性博览会。

综合型世博会因其全球影响力和高规格而备受关注,但专业型世博会则在特定领域内推动了更深入的交流。无论是哪种类型,世博会都旨在促进国际合作与文明对话。

世博会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清朝时期,中国便以间接的方式参与了世博会。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期间还进行展品评比和文艺表演,奠定了以后各国举办世博会的基本模式。

1851年(咸丰元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当时称为“万国博览会”),尽管清政府未正式参展,英国商人通过贸易渠道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带到会场,引发了轰动。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开启了中国与世博会的缘分。

1867年(同治六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开始让各参展国建设自己独立的展馆。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的发动机、法国的炼钢炉和德国克虏伯大炮等工业产品。巴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但他并不是参展官员或商人,而是刚好旅行到巴黎的中国文人王韬。他以游客身份参观了巴黎世博会,并写下了中国人最早记述世博会的游记。

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更主动地参与世博会。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展是1873年(同治十二年)奥地利维也纳的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有30多个国家近7万家厂商参展。清政府应邀参展并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全权负责有关事宜。赫德则指派粤海关副税务司英国人包腊为代表出席。海关从上海、天津、广州等14个城市征集了丝绸、茶叶、瓷器、中药等商品参展。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清政府首次派员参展,展示了中药、工艺品等,试图通过世博会学习西方技术,同时推广中华文化。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清政府甚至搭建了仿北京四合院的展馆,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些参展经历虽受限于国力,却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则是中国与世博会关系的高光时刻。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创下7300万人次的参观纪录。

中国馆“东方之冠”以其恢弘的设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象征着中国崛起与开放的自信。 从清朝的被动参与到上海世博会的全面展示,中国在世博会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国家从封闭到融入全球的历程。

近年来,世博会的全球影响力似乎有所减弱,许多人对最近几届世博会缺乏深刻印象。

信息时代的冲击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供了更便捷的全球信息获取渠道。相比过去需要通过世博会了解异国文化,如今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即可“云游世界”。这削弱了世博会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性。

主题泛化与吸引力不足

一些世博会的主题过于宽泛,难以形成强烈共鸣。例如,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滋养地球”虽立意深刻,但在具体呈现上缺乏突破,难以留下标志性记忆。

高成本与争议

世博会的高昂举办成本常引发争议。以2025年大阪世博会为例,预算膨胀和建设延迟导致公众质疑其必要性。 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世博会中出现,分散了人们对展览内容的关注。

疫情影响

2020年迪拜世博会因疫情推迟至2021年,且受到旅行限制的制约,全球观众的参与度受限。这使得其影响力未能达到预期。

尽管如此,世博会依然是展示人类文明与创新的重要舞台,只是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来源:明仔列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