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一场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变革正火热进行并“瓜熟蒂落”。从三亚水蛟村的田园综合体到陵水大石村的精品民宿,从屯昌高朗村的蔬菜基地到文昌水北村的香米产业,从澄迈沙土村的地瓜全产业链到陵水赤岭村的渔旅融合,一幅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
——海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实践探索(副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雍敏 王澎 邓卫哲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一场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变革正火热进行并“瓜熟蒂落”。从三亚水蛟村的田园综合体到陵水大石村的精品民宿,从屯昌高朗村的蔬菜基地到文昌水北村的香米产业,从澄迈沙土村的地瓜全产业链到陵水赤岭村的渔旅融合,一幅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海南岛徐徐展开。
2024年,海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全省2558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突破10亿元,村均收入达39.21万元,收入超50万元的“经济强村”达440个。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海南以“强基培优”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
唤醒沉睡资源:从“空心村”到“致富园”
虽然海南乡村发展曾面临资源闲置、产业单一等困境,但通过盘活土地、房屋、生态等资源,一批村庄实现了“破茧成蝶”。
位于凤凰国际机场附近的三亚市天涯区水蛟村,过去因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村内20余栋传统民居长期闲置。2023年,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打造“水蛟小院”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模式,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企业负责设计运营,村集体统筹协调。
水蛟村党委书记董国效率先将自家庭院改造为“水蛟小院”,融合黎族文化元素与温泉资源,打造出集民宿、咖啡、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短短几年间,村集体年收入从近乎空白跃升至120万元,年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村民浦文星过去种植槟榔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经营庭院咖啡馆,日营业额超千元,成为“方寸地变致富园”的生动缩影。
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大石村则通过“嵌入式”民宿实现产业升级。30余栋百年珊瑚石民居曾是“沉睡资源”。2024年,村集体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入文旅企业,打造“黎韵石居”精品民宿集群。项目采取“保底租金+经营分红”模式运行,村集体年保底收入50万元,并根据营业额获得5%分成。
改造过程中,大石村村民参与房屋修缮、黎锦编织等环节,既传承了技艺又增加了收入。今年春节期间,融合黎族瓦房建筑与现代设计的“大拥泽栖”精品民宿悄然兴起,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还带动村民转产就业,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疍家文化。民宿开业半年入住率达75%,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黎家宴、热带果园采摘等配套产业。大石村党支部书记苏灰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村集体收入不到5万元,现在单民宿项目就突破百万元,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
深挖产业潜能: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样需要产业带动,为此,近年来海南各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培育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凭借“桥头地瓜”这一金字招牌,书写了从贫困村到“明星村”的逆袭。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2024年地瓜产值达5.3亿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60万元。该村创新“种苗联盟”模式,整合23家合作社、5家加工企业,构建“种植-加工-电商-文旅”全产业链,整合1200亩分散土地,建成海南省首个地瓜集散中心,配套冷链物流和电商直播,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地瓜拿铁、地瓜蛋挞等衍生产品成为新增长点,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综合产值达1.2亿元。
在文昌市公坡镇水北村,有600年历史的“水北香稻”曾因种植效益低濒临失传。2023年,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水北村引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并保底收购,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抗病性强、香味浓郁的新品种,并注册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稻田认养”“稻鱼共生”等模式,打造体验式农业,开发香米酒、米糠皂等深加工产品,水北村村集体收入跃升至120多万元。2024年,村集体建成现代化加工中心,香米售价从每斤5元提升至28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1.5万元。村委会主任韩春元自豪地说:“我们的香米上了博鳌亚洲论坛的餐桌,现在连包装设计都是村民自己搞的。”
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赤岭村则依托8公里海岸线,将传统渔村转型为“陵水赶海天花板”,通过“赤岭印象美丽渔村”项目整合海鲜加工、艺术稻浪等业态,村民自主创业比例超50%,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顺利超百万元。2023年环岛旅游公路通车后,更串联起周边景区,形成“海洋文化+休闲经济”的复合产业链。
创新机制赋能: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生”
小、散、弱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多年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持续推动制度创新,破解乡村资源整合、利益分配等难题,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前不久,在屯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一场特殊的竞拍会引发关注:7宗闲置村集体资产经过68轮竞价,最终以7990多万元成交,溢价率高达150%。这得益于海南推行的“机器管三资”系统,将集体资产登记、交易、监管全流程线上化,实现“阳光交易”。
通过“机器管三资”,海南正加速解决过去村集体资产处置不透明容易引发矛盾等问题,现在所有交易网上留痕,村集体增收,群众更放心。截至2024年底,海南全省农村产权交易额突破11亿元。
面对土地碎片化、劳动力外流的难题,屯昌县坡心镇高朗村通过“产业集群+营商环境优化”实现弯道超车。高朗村党支部书记吴治何介绍,村集体引进常年蔬菜、魔芋种植、湖羊养殖等18家企业,形成蔬菜、水产、牧草多元产业格局,土地流转和就业带动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村干部“一对一”服务企业,两个月完成250户土地流转,打造公平、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成为海南农村招商引资的典范。
面对单个村资源有限的问题,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探索“党建联建+产业联营”模式。通过成立产业发展联合党委,整合资金1200万元建设共享冷链物流中心,发展订单农业。2024年,联合体带动60个村小组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3000万元,所有村庄收入超20万元。这种“强村带弱村”的模式,正在海南多个市县复制推广。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相关负责人称,尽管成绩显著,海南仍清醒认识到发展短板:全省尚有562个“薄弱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破解。2025年,海南计划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重点培育120个年收入超50万元的强村,推动40%的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
海南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表明,因地制宜的产业选择、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政企农的协同创新,是破解集体经济薄弱的关键。水蛟村的庭院经济、赤岭村的渔旅融合、桥头地瓜的品牌化、水北村的水稻全产业链发展,不仅让“沉睡资源”焕发生机,更培育出内生动力。未来,随着“机器管三资”全省推广和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善,海南有望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板,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海南经验”。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