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宁夏馆藏金饰 解锁千年“奢华密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14:05 2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金耳环,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粗犷美学;北魏时期的鎏金银壶、镶宝石金戒指,反映出民族融合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成果;隋唐时期的“黄金面具”,展示了中亚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互动;西夏时期的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头饰,展现了西夏工匠对唐宋技艺的继承与创新;清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耳环,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粗犷美学;北魏时期的鎏金银壶、镶宝石金戒指,反映出民族融合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成果;隋唐时期的“黄金面具”,展示了中亚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互动;西夏时期的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头饰,展现了西夏工匠对唐宋技艺的继承与创新;清代时期的黄金饰品,更生动演绎了清代市井生活的文明演进图谱……

黄金首饰,作为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宁夏,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其博物馆馆藏的黄金文物,不仅是文明对话的桥梁,更是信仰传承的媒介、工艺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宁夏各大博物馆,一同探寻那些岁月的“奢华密码”。

西夏金头饰

“细节控”工匠打造多元文化交融产物

若能穿越时空,重返900多年前的西夏时期,成为佩戴金头饰的贵族,会是怎样的体验?走进西夏陵博物馆,一件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辉的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头饰,将我们瞬间带回那个鎏金岁月。

透过展柜玻璃,西夏公主仿佛穿越而来,身着宋锦服饰,头顶的金饰上,圆筒状嵌座口沿装饰细密的联珠纹,口沿外部饰一圈浅浮雕式卷草纹,中间镶嵌着9颗宝石,每颗宝石之间又装饰有两朵浅浮雕六瓣莲花,头饰的一侧,饰有一尊精致小巧的迦陵频伽像,人首鸟身,呈直立状面向莲座,头部微仰,卷发高髻,面部充满喜悦表情,张嘴作吟唱状。

1997年,在银川市政工程上海路修建现场,海宝塔南侧的湖边,工人挖掘取土时发现了这件金头饰。

“我们通过比对西夏金饰风格、迦陵频伽形象传播及唐宋文化影响,确认其为西夏时期作品。”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介绍,金头饰周长43厘米,重234.5克,采用锤揲、镶嵌、铸造、焊接、抛光等复杂工艺,迦陵频伽与联珠纹的结合尤为罕见。

这件金头饰的造型,与宁夏博物馆所藏西夏陵区出土的金饰件非常相似,同样的联珠纹沿饰,同样的9个圆筒状嵌座,不同的是,该金饰件为直条状,一侧没有迦陵频伽像,是一个单独的嵌座。而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高油房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套极为精美的金冠饰件,水滴形镶嵌宝石的制作工艺,与该金头饰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体现了党项人在金器加工上的“细节控”,也展现了西夏工匠对唐宋技艺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中,唐代盛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西域技艺,形成“锤揲为胎、錾刻细密、镶嵌华美”的独特风格。西夏地处丝路要冲,其金银器在继承唐宋技艺、融入唐代审美的同时,具有波斯、西域的游牧文化特征,同时融入佛教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见证。

清代黄金五件套

0.03毫米花丝工艺雕琢出金银器“集大成者”

若将西夏时期的迦陵频伽金头饰视为权力图腾,那么,银川市平吉堡出土的黄金五件套,则以更私密的形态,展现了清代贵族生活的奢华本质。

这套由金冠饰、金簪、耳坠、手镯、戒指组成的“黄金套组”,分别出土自状元墓、张国栋墓和姚氏墓,包含近20件金器,其中姚氏墓出土的金冠饰与累丝灯笼绣球金耳坠尤为惊艳。

在宁夏博物馆明清展厅,这批金器静静诉说着两百年前当地贵族的日常生活:一位身着青花袄裙的贵妇,腕间黄金手镯与手指上的戒指相映生辉,发间4支梅花纹金簪与头顶的金冠饰勾勒出雍容仪态。这顶47.2克重的金冠饰,以数道金丝交错掐制半圆造型,一侧饰五瓣花与缠枝七瓣立体花卉,另一侧以凤鸟栖巢的立体造型暗喻祥瑞,展现了清代工匠对满族游牧文化与汉地审美的融合。金簪上錾刻的桃花纹与梅花纹,则以0.1毫米宽的錾刀雕琢出流畅线条,体现了清代金银器“细密繁复”的工艺特征。

其双耳佩戴的累丝灯笼绣球金耳坠,长9.2厘米,重9.97克,采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编织成镂空绣球,大钩如天鹅颈,流苏缀以灯笼造型,其制作工艺包含掐丝、焊接等十八道工序,堪称清代累丝工艺的巅峰之作。

据考证,这套金器采用锤揲、镂刻、镶嵌等复合工艺,其纹饰融合了满族鸟图腾、汉地文人雅士的梅兰竹菊意象,以及西北地区金属工艺的几何纹样。更值得注意的是,金冠饰上的花丝工艺需将金料拉成0.03毫米细丝,再通过堆垒、编织等技法成形,这种工艺不仅展现了清代金银器“集大成者”的工艺水平,更成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正如《天工开物》所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些隐秘奢华的黄金饰品,正是清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与贵族阶层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固原博物馆金饰

跨越春秋战国至隋唐 是贵族女性的“潮流标杆”

在固原博物馆玻璃展柜中,一排排金光闪闪的耳环、项饰和步摇静静陈列,仿佛诉说着千年前丝路重镇的繁华与传奇。这些金器跨越春秋战国至隋唐,不仅是固原作为“萧关古道”咽喉的见证,更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交融的鲜活印记。

在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马庄村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金耳环,以简约的圆形和半圆钩状设计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粗犷美学。环径1.4厘米至2.6厘米,却重达15.5克,搭配空心金球、金丝珠链等装饰。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金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与北方民族“贵金贱玉”的传统密切相关——黄金便于携带,适合作为迁徙中的财富储备。

北魏时期,固原成为多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之地。固原博物馆馆长张强介绍,自1981年以来,当地发掘了多座北朝墓葬,出土了一批以漆棺画、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东罗马金币等为代表的具有中西亚风格的文物。北魏漆棺画上的鲜卑武士与孝子故事装饰,融合了草原游牧与中原礼制文化;李贤墓出土鎏金银壶是萨珊风格酒具,是波斯工匠模拟希腊艺术的杰作,镶宝石金戒指推测为李贤妻子所佩戴。在固原市原州区李岔村、雷祖庙村、侯磨村等地出土的金耳环、镶松石金耳环、金饰花、金项饰等,不仅工艺复杂,还出现了桃形松石镶嵌、联珠纹等中亚风格元素,无不反映着民族融合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联珠纹耳环以桃形松石错位镶嵌,红绿相间如波斯地毯,金叶锤揲工艺精细到令人惊叹。

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时期史道德墓中出土的11件金饰组成了完整的“黄金面具”,半月形护额、柳叶形护眉,工艺复杂程度可圈可点。这一时期,金饰品在嵌槽设计、宝石嵌槽工艺等方面的水平大幅提高,体现了唐代金属加工技术的精细化,也展示了中亚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互动。融合草原文化与中原审美的金饰品,成为唐代贵族女性头饰的“潮流标杆”。(新消息报记者 张雪梅/文 见习记者 牛宝林 弥楠/图)

来源:新消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