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中方对美关税提高,美军陈兵太平洋,发出战争“威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2 14:31 1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中国海关系统自动更新关税,将对美进口商品税率从34%急升至84%;几乎同步,美军宣告在太平洋启动史无前例的多军种联合军演。

贸易与军事,这两条并行轨道正以令人难以喘息的速度交错碰撞。

有人疑惑,这次是否只是虚张声势?更有人忧心,一旦博弈破局,全球经济和安全到底会怎样。

一、关税战升级

2025年的这个春天,对很多全球贸易观察者来说,既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中美关税拉锯战自2018年打响后,双方经历了多轮互征、谈判与暂时停火,但依旧暗流涌动。

直到4月8日,美国白宫突然祭出新令:时任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对华输美商品加征的总关税提至104%。

如此高昂的关税直指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一时间在美国国内炒得沸沸扬扬。

与此同时,中方迅速展开反制,于4月9日19时宣布,自4月10日12点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34%飙升至84%。

这一反应之迅捷,宣示了中国绝不容忍单边主义的坚定立场,也传递出“你打到哪里,我就回击到哪里”的信号。

仔细对比加征清单,农产品、汽车、医疗器械等美国支柱产业皆在中方目标之列;尤其大豆、牛肉一类,背后牵动的正是特朗普票仓州的农业基本盘。

此举虽令企业成本水涨船高,却被官方媒体形容为“被迫应战,不得不战”——一句‘精准打击+全面威慑’的定调,让人看出中国在贸易博弈上的思路愈发成熟、果断。

在舆论场,我国强调中方本意并非挑衅,而是对美方单边加税乃至“301调查”数据造假的必要回应;央视也通过新闻联播等权威栏目进一步解读,直斥美国把贸易手段当作政治压制的“旧把戏”。

有经济学者在采访中坦言,“长痛不如短痛”,一旦让美国的高关税诉求得逞,势必在未来形成层层敲诈的连锁反应。

另有数据分析显示,这84%的新关税可能造成美国对华出口量在短期内骤降六成以上,大量原本对美进口依赖度高的中国市场开始转向欧盟和东盟企业。

中国商务部的测算报告则指出,这一“贸易替代效应”只会让美国企业失去更多发展机遇。

毕竟在当前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任何单边刻意升高壁垒的做法只会伤害自己。

七年来,中美从互征惩罚性关税到频繁谈判、中途破裂再到如今的全面升级,仿佛走到了一个“临界点”:要么彻底坐回谈判桌,要么分道扬镳、互封关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4月10日12时01分的一声“闹钟”让84%成为新关税“生效时刻”,但这远不是结束,或许只是又一场大博弈的开始。

几大外媒通过对企业、消费者的采访,捕捉到了各行各业的焦躁心态:有人担心原材料、零部件的价格都将因此猛涨,有人惧怕更多外企或将暂时放缓在华业务。

从2018到2025,七年间的博弈步步加码,这一次高关税“跨越式”提升,像是一把重锤,狠狠砸向平衡早已紧绷的中美关系,也砸向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神经。

贸易战的火焰尚未消退,太平洋上空另一股硝烟又开始凝聚。

美国国防部通报,从4月10日起,美军将在太平洋海域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军种联合军演,调动3艘航母战斗群、约200架先进战机,以及1.2万名作战人员。

最令人关注的是,美军此次还将首次整合近几年新成立的太空军和网络战部队,似乎要在传统海空演练之外,增加更具未来战争意味的场景推演。

官方声明由美军伊尔中将率先披露,他在记者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本次演习将聚焦“后勤链断裂、远程精确打击以及岛屿争夺”等关键课题,“所有任务模板都在模拟与中国的潜在冲突”。

他的这番话瞬间将舆论引爆,对于一个大国军方来说,如此直白地点名“对华作战”并不常见,学界和媒体纷纷抢先解读。

有人评论道,这次军演很大程度上试图“复制乌克兰模式”,即在广泛的军事联盟前提下,通过海陆空多重威慑逼迫对手退让。

当然美方的“史上最大规模”军演多少有夸大战略武力的意味。

对于这一点,我国国防部回应得同样硬气:“任何外部威胁都将遭致毁灭性反击。”

紧接着国防部正式宣布,我国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正在按计划进行,并罕见地公开了部分技术测试画面。

此外各省级卫视也迅速联动报道,相继播放南海海域的实弹演练镜头,让公众看到中国海空力量在近海防御与区域拒止能力上的新动态,也给外界释放出“做好准备”的讯号。

有军事专家坦言,美军虽然兵力雄厚,但若在西太平洋强行推进全面冲突,将面临漫长的后勤补给线与日益复杂的地缘环境。

特别是台海、南海这些热点区域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中国在岸基导弹、反舰武器以及海空一体化防御上已有显著提升。

如果说美国关税大棒是试图打断中国的经济优势脊柱,那它在太平洋上的军演恐怕就是冲着中国的区域防卫底线而来。

无论如何,翻看历史教训,热战或局部冲突的代价都过于沉重,也只会进一步动摇全球经济的合作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没有仅仅把军演留在“纸面谈判的筹码”层面,一些细节表明,他们打算在各个层面展开压力。

比如针对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封锁不断升级,多家美国半导体企业表达了对行政命令的“无奈服从”。

而在盟友层面,美方连续向日韩、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提出,要求在这一阶段加入所谓“联合巡航”,试图强化印太地区的防御链。

意味着这次军演或许只是“试探性第一步”,后续还会出现更多地缘政治博弈场面。

当贸易战与军事威慑“齐飞”,全球经济与政治稳定难免跟着颤抖。

道琼斯指数在4月9日当天暴跌5%,投资者对华盛顿“开战式加税”极度恐慌;而沪深300虽未出现同等幅度的跳水,却在隔日创下自2020年以来最高波动率,说明大资金对局势走向尚存疑虑。

此外科技巨头的股价、市值也陷入下滑,特斯拉第一时间宣布“暂停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三星则加速把部分芯片生产线转移至越南,以分散风险。

不仅如此,国际社会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欧盟方面对美国单边挑起贸易战极度不满,宣布将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

然而在军事层面,欧盟对是否与美方在太平洋地区围堵中国却态度谨慎,更多持观望状态。

东盟则对这场冲突表现出强烈担忧,不断通过联合声明呼吁各方“避免经济问题安全化”,加快推动RCEP成员国之间的产业链协作,以防外部震荡殃及区域经济复苏。

在这样紧张的氛围里,一些历史镜鉴更显得刺眼: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曾导致全球贸易量在数年内萎缩66%,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继续加征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45%,对此咱们继续对等回击。

2025年4月11日,根央视新闻报道称,“自2025年4月12日起,中国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由84%提高至125%”。同时表态: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如今有专家指出,美国再度走上单边主义的加税老路,无异于开历史倒车。

高关税政策或许能在短期内满足个别政治诉求,却在长期内撕裂全球供应链,并把大国间潜在的冲突推向更加不可控的局面。

在外交博弈上,各国明显分成三大阵营:一部分坚定与美国同盟,如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或继续追随美方立场;另一部分,如欧盟,用关税对美国进行报复,但也不愿与中国彻底翻脸;剩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倾向多边主义,希望中美尽快重回谈判桌,以避免新一轮经济寒潮。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不断发出警示,称“关税大炮轰不开合作之门,航母甲板载不动霸权野心”。

这个论调实际上呼应了此前数次中美贸易接触未果的原因——单靠施压与威胁,并不能让任何一方退让。

更何况当下的中国已是综合国力较七年前显著提升,企图用关税或军演“逼迫”中国让步,难度只能越来越大。

多位学者在采访中强调:昔日英美、日美之间的贸易纷争也曾演化为技术封锁与局部军事威慑,但都无法真正扼杀后发国家的崛起。

世界经济的规律表明,更多合作基于互利,而非你死我活。

追溯2025年年初到4月中的变局,除了中美关税对决和太平洋的战舰对峙,地缘政治上还存在其他不稳定因素,例如俄乌冲突迄今仍在发酵,以色列与黎巴嫩等地局势也并未完全平息。

这些分散的热点彼此之间可能会产生某种联动效应,让全球资本市场从能源、粮食到高科技都面临格外敏感的供应链震荡。

一旦中美走向更激烈的实体对抗,势必会在经济上引爆新一轮多边恐慌,丝毫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灰犀牛”式的金融风暴。

有人说,贸易战与军事威慑就好比牙齿与嘴唇的关系——紧密配合,以迫使对手在谈判中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

然而这样的思维忽视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各国间的价值与利益联盟已远比过去复杂。

正因如此,美方一方面孤立中国,另一方面却也未能得到所有盟友的全面跟进。

反观中国,虽然短期内要承受对美出口锐减、高科技供应链被卡的阵痛,但也坚定地寻求外围市场合作,并向全世界传递了“不惹事、不怕事”的姿态。

放眼来路,很多人都好奇:接下来的数周乃至数月,中美关系会否因军事施压和高关税而真正滑向危险边缘?也有人揣测,这实际上是双方对彼此政治底线的再次摸索,最终或许还是有望走回谈判桌。

但无论如何,这48小时内从关税“白刃战”到海上“极限施压”,足以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中美大国博弈的严峻程度:当贸易与军事这两大工具被同时抬上台面,真正的和平与合作还能留有多少回旋余地?

回顾这场骤然升温的博弈,人们难免想起“关税大炮轰不开合作之门,航母甲板载不动霸权野心”这句形象评语。

历史证明,对抗和封锁终究无法掩盖全球化趋势,也无法切断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合作的可能。

或许这个多极竞争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而不是无限制的消耗。

参考信息: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