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柴劝弟》原名《折桂斧》《打柴训弟》,各路梆子腔剧种都是这出戏。西安乱弹这出戏应该由山陕梆子继承而来,经过历代前辈的艺术积累,成为西安乱弹贫生行的标志性剧目。
《打柴劝弟》原名《折桂斧》《打柴训弟》,各路梆子腔剧种都是这出戏。西安乱弹这出戏应该由山陕梆子继承而来,经过历代前辈的艺术积累,成为西安乱弹贫生行的标志性剧目。
清末,西安乱弹戏圣润润子演出这出戏首创担子功,改原本的大八字步为小八子碎步,后来纷纷效法。西安乱弹小生泰斗晋公子(唐娃)的高徒党金良、茂盛儿,在金盛班、福盛班等著名戏班的频繁演出这出戏,把它在西安附近传播开来,并依此给秦腔贫生行当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民国期间,党金良的高徒王德孝、贾德善、茂盛儿的高徒王兴博、须生宗师黄娃的高徒于余福庆,三大贫生大家在西安城里交辉呼应,把这出戏打造成了一时的符号,成为西安乱弹贫生必习的核心剧目。
再后来,王德孝的高徒苏哲民、苏育民昆仲跟王兴博的高徒靖正恭、靖正谦兄弟各自坐镇西安三意社、西安易俗社,经常对垒演出这出戏,轰动古城西安,成为秦腔史上的美谈,也成为靖家苏家两家各自的看家戏。
同期,西安三意社李益中、西安易俗社路习易、庄正中,宝鸡新汉社李新纪、王新成,银川觉民社杨觉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高登云等人也各以这出戏盛名远扬。
解放后,封至模先生改编此剧,给苏育民重新编排,苏育民不负乃兄乃师,携这出戏进京演出,轰动京师,荣获国家一等奖,各界名流纷纷赞赏,一时封神。
“文革”后,这出戏大显衰退,一段时间唯有西安三意社陈西秦搬演这出戏尚有影响力。
九十年代,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李小峰重新编排演出这出戏,一出贫生戏就此成了普通的小生戏,其中训弟之深切、手足情之心酸,荡然无味,贫苦人的形象也不见其踪。
此后舞台上经常可以看见这出戏,却是一个不如一个,在贫生行已经彻底塌陷的时代,这出具有秦腔标志意义的戏却已经失去了展示给外人的机会。
来源: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