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最近一位读者朋友在网上发帖求助,内容大概是关于如何寻得正宗新会陈皮的,后来这位发帖的读者辗转找到了老李,希望老李能够帮助其购买一些正宗新会皮。虽然老李不是陈皮贩子,但帮助读者朋友走上正道的办法还是有的,于是给了他一些样品学习。
这位读者是东北的朋友,因为呼吸道相关治疗和养生保健的需求,希望购买一些正宗的新会陈皮食用,但在网上反反复复购买了多次,不是觉得价格太虚就是觉得品质不行,因为北方没有食用陈皮的习惯,身边知道的人更是少,于是无奈之下上网求助,希望以物换物来解决新会陈皮的需求问题。他通过发帖与一些陈皮爱好者交流,于是顺着网友提供的内容参考找到了老李。
有网友在网上发帖求正宗新会皮,愿意拿东北特产交换
随着新会陈皮的品牌力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知道并使用了这种“南药”,如上述东北朋友四处“求皮”的人不在少数。在老李的调研中也发现,对比南方市场,北方市场目前是“工艺皮”最大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受到饮食习惯的影响,形成非常“稳定”的口感需求,普遍认为口味重、甜度高、果酸香浓等味道才是新会陈皮的特征,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口感都是“工艺皮”的特征。
老李经常提醒新入门的朋友,特别是北方的朋友,因为南北口味轻重的差异,对传统的生晒陈化皮有着天然的口感抵触,即觉得传统生晒皮没有“刺激”的气味,反而喜好甜口、酸爽等口感,忽略了新会陈皮的“陈香”。
老李无法解析个人的口感喜好与新会陈皮品质之间的问题,只能说“适口为珍”的前提下,许多朋友选择工艺皮也是无可厚非的。总的来说,“工艺皮”有广泛性,而“传统皮”具有局限性,本文重点来谈一下,传统新会陈皮的“买皮难”和“买皮贵”的问题。
读者朋友分享的买陈皮之路
目前新会陈皮市场主要有如下这些问题。
年份虚标:并不是所有新会陈皮都是工艺皮,因为工艺皮一般针对初级茶客,而相对高级别需求的客户,一般会以虚标年份来保证,例如1年的标3年、3年的标6年、8年的标30年。不管新来客户,基本离不开“越陈越贵”的逻辑。新会陈皮的药效和价值与年份直接相关,但天然陈化需至少3年,10年以上老皮存世量极少。为牟取暴利,商家3年皮标6年,6年皮标10年,10年皮标30年,甚至出现“祖传百年老皮”的荒诞宣传。
加速陈化:这里说的就是“工艺皮”问题,即通过高温高湿发酵、化学熏染等工艺,三个月即可造出“十年陈”的假象,这类陈皮不仅缺乏自然陈香,还可能残留有害物质。目前工艺皮的造旧技术,已能模仿自然陈化的色泽和纹理,甚至通过添加香精模拟“陈香”,导致许多行家的“秘笈鉴别方法”也逐渐失效。通过高温高湿加速氧化(如喷茶水染色、湿布包裹闷捂),或添加化学香精伪造陈香。这类“工艺皮”外观与老皮相似,但挥发油含量仅为自然陈化皮的8%。
读者提供的工艺皮图片
信息黑箱: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操控,也就是“全链条”造假。
源头造假:外地柑冒充新会柑、外地皮混入新会皮销售已成常态。甚至有的在新会租赁厂房后将广西、福建柑皮运至新会“镀金”,摇身一变成为“核心产区皮”。新会柑与其他产区的茶枝柑同源,种苗互通,导致外观高度相似,无论是猪鬃纹、油室分布,还是表皮色泽,均无法作为鉴别依据,更讽刺的是,外地商家通过模仿新会种植技术(如三刀开皮、生晒工艺),进一步模糊产地边界。
证书造假:伪造地理标志认证、检测报告。消费者即便拿到检测报告,也可能遭遇“贴标皮”(合格品与问题品混用同一批次检测)。
某商家的“1995年陈皮检查报告”
区域产量与市场需求的失衡。新会陈皮的核心价值在于“道地性”,且需种植3年后才步入丰产期,扩种又受限于土地资源和水土条件,所以从土地成本等出发,新会陈皮的原材料新会柑的价格,就一直都比其他柑橘贵一倍以上。
在过去的任何时候,单靠新会产区的量是不能满足到全国市场的需求的。随着市场需求激增,广西、云南、粤北等地的茶枝柑种植面积已远超新会本地,产量甚至占市场主流。这些外地柑皮通过“新会柑品种+外地种植”的方式流入市场,外观与新会本地皮几乎无差异,消费者难以通过肉眼辨别。更糟糕的是,许多商家直接在外地设立公司,打着“新会陈皮”旗号销售,进一步混淆市场。
陈化仓储成本的隐形门槛。正宗新会陈皮需经历开皮、生晒、三年陈等严苛流程,人工成本是普通柑皮陈化仓储的5倍以上。大批量陈化时,还需要做到控温控湿(环境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加上自然陈化年均损耗率5%-10%,平均一年的管理成本数万元/吨。
从“药材”到“金融”的属性转变。早年有资本通过囤积新皮、控制流通量,制造“稀缺性幻觉”。如早年的某拍卖会上,100克1950年陈皮以48万元成交,直接推高市场看涨预期;还有头部企业通过“核心产区”“非遗工艺”等概念,将普通皮包装成“藏品”。这些商业行为本身就是逐利的,目的就在于推高产品价格。
外地茶枝柑出现在新会的蔬果批发市场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下的被动选择。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鉴别能力,只能依赖商家宣传,而电商平台、直播间充斥着“99元包邮几十年老陈皮”等套路,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
综合以上来说,对于“正宗”的新会陈皮,从道地特产的地理标准约定中,需要有三个条件——新会品种、新会种植、新会陈化。简单来说,新会品种就是新会茶枝柑的柑树品种,其次是新会地区的水土种植,最后是在新会地区的气候里陈化3年以上。这三个条件,就是新会陈皮的“道地特产”标准中有且需要同时符合的条件,也是造成正宗新会皮价格贵的主要原因。
自己找上门“自认”被老李曝光的河南陈皮企业
早些日子老李收到读者朋友的爆料,并在文章中引用了读者发来的图,为了不惹麻烦,也为了“不造成侵权”,老李对爆料的图片层层打码处理,也没有点名企业,但还是被这些企业找上门来要求删除图片和文章。为什么这些企业孜孜不倦找到老李要求删帖呢?以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劣币驱逐良币”来解析当下的新会陈皮行业发展就非常合适了。
目前,大范围的工艺皮,通过调味、染色、加湿等工艺皮已形成产业链,全套造旧设备仅需万元,却能将成本30元/斤的皮溢价至300元/斤;对于销售出去的产品,尚无针对陈皮造假的专项法律,市场监管多依赖抽检,难以追溯源头;新会陈皮也缺乏统一的味觉标准,如新会陈皮感官评价体系(《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仅规定片张、油室等基础指标,未细化年份鉴别方法,消费者对此没有主观印象。
同时,诚信商家的生存难,特别是坚守品质的商家因成本高、利润低,市场份额被造假者挤压;即使是目前推出的技术赋能溯源,区块链技术或可记录种植、加工、流通全流程,但落地成本高,短期内难普及等难题,都摆在了新会陈皮行业发展之路上。
新会陈皮市场的乱象,本质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商业碰撞的缩影。老李认为“正宗” 与 “高价” 并不完全划等号,而 “踩坑” 也并非不可避免。消费者们通过学习辨别知识、选择正规渠道、理性看待年份,普通人也能在 “陈皮混战” 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真货”。
毕竟,真正的价值,永远藏在时间与匠心的沉淀里。
来源:新会陈皮调研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