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被日本占领的血泪史,如今却成铁杆盟友?这本书揭秘真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17:57 2

摘要:2025年4月2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出席《日出之国与狮城:日本和新加坡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引发国际关注。

新加坡被日本占领的血泪史,如今却成铁杆盟友?这本书揭秘真相

新加坡被日本占领的血泪史,如今两国却成铁杆盟友?李显龙还写书表达

2025年4月2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出席《日出之国与狮城:日本和新加坡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引发国际关注。

这部由新加坡外交官许通美与日本驻新大使合著的著作,梳理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双边关系,尤其聚焦于两国如何从二战时期的敌对走向今日的战略合作。

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三年零八个月,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肃清行动”和资源掠夺.

而80年后,两国却成为经济与安全领域的紧密伙伴。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有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

这一转变不仅是国际关系的经典案例,更揭示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国家生存智慧。

新加坡沦陷,日军将其更名为“昭南岛”,意为“南方之光”,试图将其纳入“大东亚共荣圈”。

然而,这座城市的命运却陷入至暗时刻。

日军为报复华人支援中国抗日,发动“肃清行动”,对华人男性展开系统性屠杀,数万人被驱赶至樟宜海滩、榜鹅角等地处决,幸存者寥寥。

与此同时,日军强迫华人缴纳“奉纳金”,勒索巨额财富,导致民不聊生。

资源短缺与高压统治加剧了苦难。

日军发行“香蕉钱”引发恶性通胀,米价三年间暴涨千倍。

这段历史深深刻入新加坡的民族记忆,1967年落成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至今矗立,每年2月15日的全面防卫日纪念活动,提醒后人勿忘历史。

新加坡独立后,面对资源匮乏与地缘孤立,务实外交成为生存之道。

彼时日本经济腾飞,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新加坡则需外资与技术推动工业化。

两国搁置历史争议,开启经济合作。

索尼、松下等日企率先投资,带动制造业崛起。

2002年,《日新经济伙伴关系协定》(JSEPA)签署,成为两国关系里程碑。

这一协定不仅促进双边贸易,更推动区域整合,为后续东盟与日本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日资零售、汽车、电子品牌深入新加坡生活,民间互访年均超百万,文化交融消解了部分历史隔阂。

经济合作的背后,是新加坡政府“以发展为先”的战略选择。这种务实主义,为两国关系注入现实动力。

冷战结束后,亚太格局剧变,中美博弈加剧,东南亚国家被迫调整安全策略。

新加坡虽对日本军事化曾有疑虑,但近年来态度转向务实。

2017年,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与新加坡等国力挽狂澜,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落地,彰显区域领导力。

在南海与台海局势紧张背景下,新加坡支持日本参与区域安全事务,认为其可制衡大国博弈、维护航行自由。

日本则通过“福田主义”框架,以非军事手段深化与东盟合作,投资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等新兴领域,累计对东盟直接投资。

新生代对历史伤痕的淡忘,以及日本政府通过“村山谈话”等举措的道歉姿态,进一步软化东南亚国家的戒心。

新日关系的演变,是一部小国在大国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的教科书。

从血泪记忆到铁杆盟友,两国选择以共同利益超越历史包袱,以经济互嵌消解安全疑虑。

然而,纪念碑前的鲜花与警报器的鸣响,始终警示着历史不可遗忘。

正如李显龙所言:“我们悼念逝者,是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广交朋友,是为创造共同未来。”

在动荡的全球格局中,这种平衡或将为更多国家提供启示。

新华社:《人民日报整版纪念日本战败投降71周年:罪行无法抹去》

澎湃新闻:《新加坡曾叫“昭南岛”:东洋名背后的日据岁月》

联合早报:《新加坡市政区历史之旅》

抗日战争纪念网:《新加坡大屠杀》

来源:会吃竹子的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