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1222万!这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浩浩荡荡涌入就业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国家终于“坐不住”了,连甩两大政策: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同时要求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禁止学历歧视。
应届生破纪录,国家“急救包”来了
2025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1222万!这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浩浩荡荡涌入就业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国家终于“坐不住”了,连甩两大政策: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同时要求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禁止学历歧视。
简单来说,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国家先发低保兜底;而企业则被“敲打”:招人时不能再盯着985/211标签,必须给普通院校学生机会。山西等地甚至直接给毕业生发求职补贴,最高能领到上千元。乍一看,这波操作堪称“急救包”——国家掏钱、企业出力,誓要把1222万人“塞”进职场。
但问题来了:政策真能“救”所有人吗
政策像“止痛药”,治标难治本
说实话,这届毕业生太难了!前脚刚被“人均硕士”的学历内卷逼疯,后脚又赶上AI抢饭碗、民企裁员潮。国家此时出手,确实像一场及时雨。可细看政策,却透着一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奈。
1. 低保能兜底,但兜不住尊严
“毕业即低保”听起来暖心,但每月几百块的补贴,在一线城市连房租都不够。更扎心的是,领低保的标签可能让毕业生在求职时更受歧视——“这人是不是能力太差才吃低保?” 有毕业生自嘲:“读了十几年书,最后和楼下王大爷领同一张卡,魔幻现实主义了。”
2. 强制企业招聘?小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政策要求企业不得限制学历,可现实呢?某大厂HR私下吐槽:“不让写‘985优先’,那就改成‘毕业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呗!” 更何况,很多企业自身都“泥菩萨过江”:教培、房地产行业岗位腰斩,新能源车企招人量也暴跌。强制招人?最后可能变成“虚报岗位凑KPI”。
3. 真正的病根,是教育“错配”
企业喊着“招不到人”,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这种荒诞的“错配”背后,是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比如,某文科专业全班50人,45人考研考公,剩下5人送外卖。而芯片、养老护理等新兴领域却人才缺口百万。政策要求高校对就业率低的专业亮“红黄牌”,但那些已经读了四年“天坑专业”的学生,谁来救?
救急更要救穷,就业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
国家的初心值得点赞,但解决就业不能只靠发钱和喊口号。得“拆掉围墙”,把专业设置权交给市场;企业得放下“学历滤镜”,多看看年轻人的技能和潜力;毕业生自己也得清醒——与其挤破头考编,不如抓住“银发经济”“直播带货”这些新风口。
说到底,就业不是一场“施舍”,而是全社会共同搭建的舞台。1222万毕业生不是负担,而是中国转型的宝贵动力。政策“急救包”能止血,但要想真正“造血”,还得靠市场、教育和个人的三方合力。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吐槽你的求职故事,或给这届毕业生支支招!
来源:沉着云朵Gnj